事情做不成。
当然,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以至于无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但即使这样,我们普通人也达不到。怎么办呢?做任何事情都要尽量接近“无为”。
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英夫在他所著的《一位开拓者的思考》一书中,讲了一段极富哲理的话:“人生的重挫酷似翻船,为使身体不致由水流动力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人生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的环境并暗中积蓄力量。”
这里的“蜷缩身体”、“一沉到底”,看上去好像非常消极,一副听天由命、不再挣扎的样子,但却是死中求生的正确选择。如果不顾客观情势在坠水之后就拼命地胡乱扑腾一番,那倒会事与愿违,落得一个葬身鱼腹的下场。
一个是“无为”--不作挣扎,一个是“有为”--拼命挣扎。无为者生,有为者死。这就是“无为而为”的神妙。
“无为而无不为”,这几个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当中,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做事要有所取就要有所舍,有所攻就要有所守,贪心太大,必遭祸害。
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能够得到天下的人,靠的就是无为处世。倘若没有无为的心境,而非要用智谋的手段,处心积虑、竭尽所能地去争取天下,反而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古今中外的修道之人都必须去掉各种欲望,达到清净无为的精神境界之后,才能功成圆满。所以,
做学问讲究每天精进,做人在于每天减少一点杂念与欲望。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年轻人,很想在任何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但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很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
“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
“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不放下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愕o,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袋子里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权力、财富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疲惫。
拥有太多有时并非是好事,拥有太多,顾虑也就多了,包袱也就沉了,那会拖累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会选择,懂得放下。收获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放下让心灵疲惫的一切,这样才能轻松地赶路。
凡事都有一个度和量,过分追求自己的所得,往往会适得其反,失去更多。人生即哲学,要有所得有所放。有时,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追求富贵;但有时也需要用减法,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
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说:“饱肥甘、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
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老子和林逋这两位智者劝导人们要知足、节制、知止,其实质上就是说人生要学会选择,要懂得取舍。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再强、精力再多,也不可能无所不为,将所有的东西全部收为己用。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只会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做不好。
老子的提醒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如果有人想无所不为,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一无所为。成败在于选择,在于取舍,在于顺势而为。人如果能够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原文】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o第四+八章
【译文】
治理天下经常用清静无为的方法,如果政治措施繁多严苛,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道家认为,一切有为之治都会使天下之人“淫其性”而“迁其德”,因此“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就应当“莫若无为”。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
统治者应该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地回归于淳朴,社会就自然地趋于安定,国家自会呈现国富民安的太平盛世。相反的,如果事必躬亲,经常有事需要处理,就不能治理天下了。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
所以,“无为而治”,其实是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符合辩证法的原理。“有为”是手段,“无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来,“有为”和“无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为工作方法来看,它们却能够殊途同归,共同达到“治”的目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一个高层(相对来说)的领导者即使精明强干,能力超群,也是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的。他必须忽略可以忽略的东西,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那么,领导者如何做好“有为”与“无为”呢?
(1)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开始阶段表现出“有为”来。实践证明:很多事情不必领导者躬亲其过程,而只需要在开始表示一个态度就可以了。这种表态可叫“拍板”,也可叫“决策”,算是“有为”的举动。领导者仅在工程之始参加的“奠基仪式”、“开工动员”等就是属于此类性质。
有一家企业的老总,是一位非常敬业的企业家。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公司里的事,无分大小,她都要亲自过问。她手下有5个副总级的干部,但她不放心,不放权。一个人忙得团团转,身体累垮了,企业还是不断出问题。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得到而又什么都不想失去。你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这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领导者只需在事情的中间环节上表现出“有为”来。此时的“有为”,是为了引导、完善群众运动,促使高潮的到来。而当高潮形成后,他应当奔向新的目标,在新的领域开始自己的“有为”。
诸葛亮可谓是一代英杰,身在茅庐之中,就已经看到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并且制定了辅助皇叔刘备匡复汉室的宏伟计划。然而他却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超有效的10堂销售技巧课 稻盛和夫写给年轻人的工作秘笈 成功交际心理学 与大师学智慧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冰上马拉松——越野滑雪 遇见成功的自己 性格正能量 三国:开局盘点三十位统帅 做人的糊涂哲学 离婚后,冰山总裁后悔了 我们的少年时代:2 学会和客户说话 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华为的绩效管理哲学 永夜余烬 把话说得娓娓动听 懂老公的女人最幸福 庄子品读 典型民事纠纷的法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