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然呢?自然就是一人一物一事的自身本来的样子。世间一切都是自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也是自然,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就是自然。加或减都是损害自然。
老子认为,人之所以有惊恐、疑惧、喜悦、苦恼、忧伤、快乐,是因为人向来有改变自然的冲动,人也就注定背起苦难去追求幸福。但实际上,人的本来样子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人与世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能活动的泥±o虽然人是有智慧的,也不过是能创造奇迹的泥土。我们从天地而来,又回归天地老家,但我们传达了天地的神奇,宣泄了天地的奥秘。那就是我们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生命创造,或者,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所以,老子以神悟天慧的心与口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若保持先天而来的那种同于天地的自然德行,那人就和天地一样泰然自若,又像天地一样宽宏伟大,这样的人就可称“王”了。当然,这个王不是帝王的那种王,不是帝王的那种杀伐、霸道、强横的赫赫威势,而是有如天地的那种自然造化之功,宽宏和顺之德。当然,有此功德者,也就是名副其实的王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一味迎合他人,强装笑脸,自己屈心抑志,憋得慌,在一旁观看的人,也觉得难受得很。有的人故作高傲,完全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与人交往时合则留,不合则去,比自己强的人不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迁就,这使自己的心灵很寂寞,也很压抑。
然而,有的人则自然地与人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这样,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
名子的提醒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任何事物的最高境界都归于自然。人虽为万物灵长,但还是自然进化的结晶,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人孜孜以求的道的真谛,还是自然法则。人如果能够道法自然,懂得行止,明白应变,屈伸自如,就达到了道的较高境界。
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原文】
大器晚成。
-老子。第四十一章
【译文】
贵重的器物总是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做成。
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被用来安慰那些少年不得志的人。但这并不是老子本来的意思。“晚”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反过来说,一定要将成功希望寄托在长期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
人就如一棵树,根深土厚,则茁壮茂盛,必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才;根浅土薄,则生长无力,恨恨欲睡,到老也是又细又矮的小材料,只能够个扁担的料罢了。因此要想成为撑住国家的栋梁,必须进行艰苦持久的“培土固根”,大器之所以成为大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晚成,因其晚而准备充足。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马援的人12岁就失去了父母,靠他哥哥抚养长大。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并不聪明。当时,同村有个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却能口诵《诗经》《尚书》。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边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他安慰弟弟说:
“你是很有才干的人,只要奋发努力,克服自卑,时间久了,定成大器。”马援听后,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在55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
中国有一句古话:少年得志不如大器晚成。少年得志固然好,但往往年纪轻轻就小有成功,后面一直由于受众人的照顾和宠爱,很多事情对他就变得很容易,久而久之,就往往丧失了原先激发他成功的条件,他也容易慢慢脱离了对人生底层的体验,容易慢慢就远离了本质,远离了原先被众人所肯定的基础了。到最后,很可能就“泯为众人”了。
大文豪鲁迅先生37岁才发表作品,冲飞惊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终成一代文坛领袖;乡土作家刘绍棠17岁发表作品,过早成名,过早恋爱,心浮气躁,最终也没有几部像样的大作。多产并不意味着质量高,很多人著书等身,却都是泛泛之作,不久就默默无闻了。
现实生活中,能年小出众,而一直坚持优秀到最后的人,是非常少的。而往往实际世界中,最后成就大事业的,绝大数是小不出众,而靠持恒的毅力,一直努力,到最后量变引起质变,厚积薄发了。
很多事情,不是靠天赋能一挥而就,而是靠持恒的努力。如果天赋好,也需要继续努力,继续发挥天赋;如果天赋不好,则更要努力,以后天的努力补先天的不足。不管是少年得志,还是少年平凡,都应以一种平常心,持恒努力,笑到最后,笑得最灿烂。
《三国志o魏书》有言:“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西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说:“大器晚成,无所不有。变于无形,化于无形,动而无声,为而无体。威德不可见,功业不可视。祸息于冥冥,福生于宵官。寂泊而然,是谓至巧。万物生之,莫知所以。勉勉?
达o芬奇学画鸡蛋这种简单物体画了3年。他用最慢的方法,成为画坛泰斗。这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
成功需要积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很快到手的东西,其价值令人怀疑;用激素催生的速成猪,既无营养又有害健康;在速成班学会的”半吊子“技术,好看不好用;考试前临阵磨枪的速成成绩,造就的只是高分低能;挑灯夜战匆匆完工的速成建筑,真的能害死人……
尽管生活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教训,有些人还是”不信邪“:别人需要”大器晚成“,但我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智商高,或者说比别人聪明。他们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找到一条捷径,省略辛苦练习的过程,比别人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最后找到的捷径是赌博、买彩票、做违反规则的事情。他们的理论依据是:马无夜草不肥,人
无横财不富。结果呢?最后一事无成。
真正的智者都知道,成功要靠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悟。正如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查理o库金先生所说:“成就伟业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倾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
很多事情,不是靠天赋能一挥而就,而是靠持恒的努力。如果天赋好,也需要继续努力,继续发挥天赋;如果天赋不好,则更要努力,以后天的努力补先天的不足。不管是少年得志,还是少年平凡,都应以一种平常心,持恒努力,笑到最后,笑得最灿烂。
有所为,有所不为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o第四十八章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界。如果能做到无为,那就可以无所不为。
做学问自然是愈多愈好,如此才能增长见识;修道则必须放淡欲望、清净无为,并且必须专一修炼,才能得道与开慧。
“为学日益”是说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知识与技术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做到精益求精。“为道日损”是指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从物质到精神过程中的私心杂念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人与自然的便捷沟通,与道会合,实现艺术与人生的最佳状态。损之又损、减之又减、简而再简、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在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可以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去杂念而存朴质的过程。
因此,无为是学道悟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心灵修炼达到上乘的境界了。人如果能够不妄为,就没有什么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 稻盛和夫写给年轻人的工作秘笈 做人的糊涂哲学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离婚后,冰山总裁后悔了 庄子品读 我们的少年时代:2 学会和客户说话 把话说得娓娓动听 典型民事纠纷的法理研究 华为的绩效管理哲学 永夜余烬 性格正能量 冰上马拉松——越野滑雪 成功交际心理学 懂老公的女人最幸福 与大师学智慧 超有效的10堂销售技巧课 遇见成功的自己 三国:开局盘点三十位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