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还有心正。意念是心的腿脚,如果防范不严,就会摇摆不定走上邪路。儒家讲“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佛家讲“心正则法正,心邪则法邪。”佛家认为,心正,感应就正;心邪,感应就邪。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现。
古人云:“心无染者,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若海垒。”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丝毫不为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反之一旦内心迷恋志色物欲,即使置身山间快乐的仙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深渊。
为人处世要公正无邪,一旦严重偏离道义、礼节等标准,就会遭到现实的惩罚。比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首鼠两端,惮心竭虑,而自以为得计,营苟苟,纷纷扰扰之际,纵使得蝇头微末之利,却丧失了长远根本之利。
做人有纯正之心,能吉祥一生。大凡做尽坏事之人,即使再如何向“神灵”祷告内心的不安都是没有用的。消灾避祸之道在于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干违反道义的坏事,不要让自己在罪恶中越陷越深,以致无法自拔、自救,否则,早晚都要遭到报应。
〖LM〗〖BT2〗〖ML〗〖XCYU。tif;%50%50;X-*4;Y-*5〗9.广结善缘,不做恶事
原文:多栽桃李少栽荆,便是开条福路;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
译文:〖HTK〗多培育桃李少栽种荆棘,这本身就是开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大路;不积累知识却积累玉器珠宝,这就如同在给灾祸的到来打了个基础。
“多栽桃李少栽荆”,就是劝导我们要多做一些对人有益的事情,广结善缘,不要做恶,也不要得罪人。
多种善因,无疑的就是替自己预备了锦绣的前程。假若只顾目前,多行不义,不种善因,那么,无疑地也是替自己的前途预备了荆棘的途径。
一个人总是在善与恶之间徘徊,选择善还是选择恶,自己可以决定。今生造作的,或善或恶,都是自己的选择。人因选择不同,生命的轨迹也不同。
当你选择善时,善就进入你的生活。当你选择恶时,你就生活在罪恶中。为善或为恶,得救或沉沦,你都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少时学拉胡琴,学成后随名伶戏子拉胡琴,经常在皇宫演技,积攒银子五千多两,家中催他返乡完婚。梅竹芬乘马车返乡,行至京南,见有很多茅棚,一座一座,不知其数,所住的都是难民。
梅竹芬一见,大起恻隐之心,心想,我有五千多两,如果舍去三千两,余二千两,也足够完婚。随即拿出三千两,布施灾民,因灾民太多,不够分配,三千银子布施完了,仍有很多灾民苦苦哀求。梅竹芬心中实觉不忍,又将两千银全部取出,布施灾民。
多年血汗积蓄,一日全部散尽,心中却十分安慰。但是,所难者,此次如何返家完婚呢?拿定主意,改后几年再完婚,于是返回北京。梅竹芬又工作了三年,方返回完婚。若干年后,天赐佳儿,梅兰芳名震全球,富甲伶界。
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一个人的善恶报应,如果本身受不到,他的子孙一定受到。这就是《太平经》所说的:“或身即坐,或流后生。”一切行为皆有报应,因此欲得善报,必须努力行善。行善事积善因,才是求得善报的根本有效之道。
“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善恶与名利有关联,求名要有德,求利要有道。如果不走正道,即使谋求到了一定的位置,那也是不正当的位置,早晚会遇到危险。
历史上的李斯和赵高,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两位都是臭名昭著的名利之徒。李斯早年投到当时大儒家荀卿名下,学习帝王之术,与韩非子师出同门。李斯学成之后,西行入秦,投到吕不韦门下,逐渐取得了吕不韦的赏识,后来有受到秦王的重用。
后来,李斯的同学韩非很受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深知韩非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投入监狱,李斯趁机毒死了他。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立胡亥为帝王。从此,奸臣赵高当道,利用职权杀害了许多人,最后他向李斯下了毒手。赵高唆使二世皇帝把握有最高权力的李斯下狱,予以严刑拷打,采取阴招逼迫李斯服罪受死。赵高谗害李斯与李斯谗害韩非如出一辙,李斯也算是受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报应。
李斯死后,二世皇帝拜赵高为中丞相,大小事务皆由赵高裁决。后来赵高杀二世,想立二世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秦王。子婴设计在齐宫中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三族。
李斯、赵高为了权力地位,施展阴谋诡计,最终走上恶道,都不得善终。李斯阴谋害死了韩非,赵高阴谋害死了李斯,子婴又设计除掉了赵高。这就是善有善果、恶有恶报。
逞一时之快,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终会让自己付出沉重代价。想要伤害别人的人,最终只能伤害自己。希望通过给别人制造不愉快来让自己得到安慰总是无法如愿,倒不如退一步,有时候以德报怨反而会得到预想不到的结果。
〖LM〗〖BT2〗〖ML〗〖XCYU。tif;%50%50;X-*4;Y-*5〗10.小事糊涂,大事明白
原文: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译文:〖HTK〗真正聪明的人,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总是表现得比较糊涂;真正愚蠢的人,在小事小非上总是狐疑不定精明异常。所以,小事精明是愚蠢的根源,而小事糊涂则是聪明的渊源。
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绝大多数人也都希望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可是事实上,世上真正意义上的聪明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本不聪明却要自作聪明的人,却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古人说:“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不糊涂不能平息事端,只能生事、滋事、扰事、闹事;不糊涂不能力挽狂澜,只能被卷入漩涡之中,抛于险浪之巅。
人生处世,需要难得糊涂,对他人要擅见其长,不拘于其短;对事情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大事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头脑清醒,遵守道义,抑恶从善;在小事上则不过多计较,不小题大做,宽容大度,顺其自然。
做人不要小聪明。小聪明就是小事聪明,大事愚蠢。生活中,有些人占尽小便宜,看起来什么事都不吃亏,一生却一事无成。这些人往往智力不差,就是不懂取舍,不懂大小,不懂主次,不懂轻重。小聪明的人缺乏大眼光,也就没有大手笔。占尽小便宜的人肯定遭人讨厌,而且他的精力都耗在小事情上,哪还有精力做更大的事呢?
宋太宗病重时立第三子赵恒为皇太子。当时,吕端继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识大体,顾大局,很有办事能力,深得太宗赏识。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他便将相位让给寇准,退位参知政事。
太宗驾崩后,围绕谁来继位的问题,宫内多有不同意见。皇太子赵恒年已29岁,聪明能干,处断有方,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现在太宗已逝,他的即位资格存在争议。其他王子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很忌妒赵恒。但吕端却是站在赵恒一边的,他决心遵照先帝意旨,拥立赵恒即位。当然,他也就对宫中的一些情况细心观察。
正当太宗驾崩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熏、知制诰胡旦等人,暗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即位,而立楚王赵元佐。吕端心中有所警惕,但具体情况却并不清楚。李皇后本来也不同意赵恒即位,所以,当李皇后命王继恩传话召见吕端时,吕端心头一怔,便知大事有变,可能发生不测。
想到这里,吕端便决定抢先动手,争取主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谋通,并派人看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逃走。之后,吕端才毕恭毕敬地来见皇后。
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理应立长子为继承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看如何?”
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太宗刚刚晏驾,将江山留给我们,他的尸骨未寒,我们哪能违背先帝遗诏而另有所立?请皇后三思。”
李皇后思虑再三,觉得吕端讲的有道理;况且,众大臣都在竭力拥立赵恒皇太子,李皇后也不得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承皇位,统领大宋江山。众大臣连连称是,叩首而去。
吕端至此还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赵恒于公元997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群臣跪拜堂前,齐呼万岁,惟独吕端平立于殿下不拜,众人忙问其故。
吕端说:“皇太子即位,理当光明正大,为何垂帘侧坐,遮遮掩掩?”他要求卷起帘帷,走上大殿,正面仔细观望。知道确是太子赵恒,然后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至此,吕端才真正放了心。赵恒从此开始执政,在位25年。
毛泽东对此评价很高,他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不糊涂的大事:关键时刻提醒太宗善待李继迁母亲,导致其子来降;关键时刻拥立真宗继位,亲手掀帘以定真伪。真所谓大事上显真功夫也。吕端小事糊涂:糊里糊涂替领导儿子办事,却是私贩竹木,被牵连流放;爱喝小酒,常在公堂上呼呼大睡;吃得太胖,台阶上不去。年青时候可是帅哥。
有关他的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见其人胸怀大能容人。其人品格相当高,清廉自守,才华过人,很得太宗喜爱,真宗尊敬。他死后,两个儿子无钱结婚,没办法把房子抵押,真宗知道后,很是感动,立即命令从自己小金库中取出五百万钱,替两人买回了房子。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黑蟒,我的御兽主人是老婆 我在古代承包殡葬一条龙后火了 破尘韵 修仙从卖身开始 末世:队员都是女神 生活中的幽默学 诛仙青云纵横异界 韩非子智慧讲堂 模拟:身化烈焰后,青梅后悔终生 夫君失约十二次,我带着儿子跑了 旧朝渐落,新朝将临,时代的更迭 挺着孕肚嫁豪门,大小姐她杀疯了! 残梦遗伤 正德皇帝朱厚照 孔子智慧讲堂 三十六计品读 鹤爷,您和夫人早就成功奔现啦 开局转职美食家,好吃懒做就变强 老子智慧讲堂 豪门通缉令:夫人别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