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中文网

三藏中文网>一代清官(上册) > 十三 不负重托整吏治(第1页)

十三 不负重托整吏治(第1页)

周广匆匆跑到跟前禀报:“杨大人,关押在廷尉府大牢、偷卖考题的人犯,昨夜在狱中撞墙自尽了!”

杨震一听大惊,傻了一般愣在了那里。

其实,周广他们抓捕的这个人,正是谢恽的大弟谢笃。谢恽知道后,买通牢中狱卒,准备劫狱,救出弟弟。但是,劫狱的狱卒被人发现,谢恽为了保住自己,让狱卒将弟弟杀死在狱中,造成犯人撞墙自杀的假象。

这时,杨震命令:“周郎,全国撒网,捉拿涉案人樊彪!”

杨震被朝廷擢升为司徒,位列三公。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老家潼乡水峪口家里来人,告知老母病危。杨震告假,匆匆赶回潼乡,终于与母亲见了最后一面。老母亲瘦弱的手拉着他的手,挣扎着说:“起儿,娘……娘有一句话一直想……想跟你说。咱是庄……庄户人家,你把你的俸禄都攒下,多为儿孙置些田地。”杨震含泪说:“娘,儿是这样想的,儿一直要做清白吏,儿不想给他们置现成的田产,儿要他们一个个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置,儿要他们一个个都做清白吏的子孙。”母亲微微点头,然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杨母撒手人寰,杨震老泪纵横,呜呜哭得昏天黑地,肝胆欲碎。杨震与弟弟杨季带着儿子、侄子,为老母亲办了丧事。由于关西一带灾害不断,庄稼薄收,杨震薄葬了老母。

杨震自从那年出仕为官,离开潼乡,这些年,每年母亲过生日时,他都要亲自回潼乡为母亲祝寿。即便实在因为朝廷事务太忙,他也要派冯宝送寿礼,叮嘱妻子、弟弟为母亲祝寿。他知道母亲早年守寡,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他们兄弟俩长大不容易,他永远感恩母亲。每当他有机会回来给母亲祝寿时,也都不忘到学馆看看。他离开潼乡这些年,泉湖学馆始终没有停办。那是附近的众多学子和他们的父母不让关停。他走后,先是由陈冀、虞放和杨震的弟弟接续,后来,虞放参加官员选任走入仕途后,由一直不愿为官的陈冀与杨季、杨震的几个儿子在办着。杨震也常常怀念父亲,虽然每年的寒食节,他因为朝廷事务太忙,无法赶回家,但他要么是买好祭品派冯宝送回家,要么写信叮嘱弟弟和几个儿子要为早已逝去的父亲及祖先扫墓、祭祀。

虽然在十多年前的和帝时期,已经取消了“朝廷官员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规定,但是,为父母守孝三年的风俗在潼乡民间没有取消。尽管弟弟杨季让哥哥放心,他会为母亲在家守孝,但是,杨震总是觉得自己为母亲做得太少。柳氏看出丈夫的顾虑,安慰丈夫,要他放心回朝廷,说自己会带着几个儿子,替他这一门为母亲守孝三年。

走前,杨震要五个儿子把各自读的书拿来让他看看,他说毕,就坐在堂屋方桌旁的椅子上等着。

这时,老三杨秉抱着他抄写的《论语》《孟子》《诗经》《楚辞》和《太史公书》五本书,愉快地摆在书案上。杨震拿到手上,一本一本欣慰地看着。

一会儿,老大杨牧抱着自己读的四本书走进堂屋,后边跟着只读了两本书的老四杨让。杨震正在翻看着老大读的书,看见只拿着一本书的老二杨里磨磨蹭蹭走进来,马上来气了,吼道:“你看看你还像一个做哥哥的样子吗?”

谁知,杨里的媳妇跑进来说道:“他生下来就这么笨,能看书就不错了。”

杨震脸上青筋暴突,吼道:“有你这样的媳妇,他能好到哪里去?读书和种庄稼是一样的,就一个字:勤。你把你们种庄稼的样子看看,把你哥和你的几个弟弟种庄稼的样子看看。再不好好学得勤快些,吃亏还在后边!”

杨震的话,把杨里和他媳妇说得满脸通红,杨里羞愧地拉着媳妇出去了。

杨震安顿好家里,又向弟弟杨季问了几处学馆的情况,就离开了家。

杨震回到京城,拜见太后,太后震动。她知道朝廷的规定,就说:“先生,你为母亲的孝心,日月可鉴。哀家即刻下旨,恢复朝廷官员为父母逝后守孝三年的规定。”

杨震赶紧拦挡:“太后,万万不可!不可因臣而更改朝纲。若要恢复,须在三年后再下诏令,否则,臣就无法躲开徇私枉法的嫌疑。”

邓太后说:“那也好。你刚刚安葬老母,辛苦劳累多日,先歇息几日,替哀家到各地走走,了解了解、察看察看各地的民生情况和官员履职情况。”

杨震没有歇息,他回到住宅,草草地准备了一下,第二天,身着乡民便装,告别太后、皇上,带着冯宝,赶上马车,就匆匆离开了京城。

杨震作为三公之一的司徒,掌管朝廷礼仪教化。他效仿前汉的司马迁,用了两年时间,走遍了大汉所有的州郡和大部分的县乡甚至亭村,体察民情,了解民生,感受民风。大汉雄浑壮阔的万里江山让杨震为之震撼。然而,与此同时,他也看到还有许许多多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僚商贾,霸占良田,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不仅如此,官风不正,乡风不古。各级官吏以做官为荣,以敛财为耀,卖官求荣在部分州郡日益猖獗,而各地学馆学子越来越少。

两年的时间里,杨震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汉的部分疆土,大汉的良田,近一半都在皇族、官僚集团及地主豪强手中。如果国家的四千八百万百姓人人有耕田,九百六十万户人家家家有饭吃,那大汉将是一个祥和安宁的强国。

家风即是国风,家风不正,国风必然不正。如果一个国家的子民不通礼仪、不知俭朴、不懂孝悌,日久天长,国将不国!他为国为民,无限忧虑。

两年来,杨震随身带着《诗经》和《楚辞》,以及父亲收藏的《今文尚书》,带着为他鞍前马后的冯宝,一边走着,一边看着,一边记着。这些年,杨震每到一地,都关心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更喜欢将所到之处的民情、民生情况记下来。这两年,光是记下的民情民生手记就有半马车,他时常翻阅查看,民间的疾苦因而了然于胸,他还给一些地方官提出更新农具等建议,帮助当地乡民生产。他在西部司州一带考察时,帮助乡民改装农用水车,大大地改进了水浇旱地的问题。

在这两年间,杨震的长子杨牧和三子杨秉在大汉的最高学府太学院学习,他们趁着在京城学习的机会,同时参加了第三年的“以考带察”,又一同被录用进入仕途。杨牧被朝廷分派到西部地方做外放官,杨秉被留在皇城东观宫做郎中整理史籍,正好跟着他仰慕已久的才子张衡学习做人和做学问。

天气变凉,秋分刚过,杨震带着两年来收获的累累果实回到京城,心意难平。杨震一回到京城,急着拜见太后和皇上,向太后和皇上禀报这两年来的情况!他把这两年来的收获写成厚厚的奏疏,呈给太后,在奏疏的最后,他还特别写了一条建言,建议在京城洛阳一带,引导百姓都种宿麦蔬食,务必地尽其力,给予贫穷的农民粮种。

邓太后说:“先生,你不顾年迈,不辞辛苦,踏遍大汉一十三州,替哀家和皇上微服私访,哀家在此谢你了!你鞍马劳顿,一路辛苦,回来后,先歇息几日。下一步,哀家命你着手整顿朝政、整肃吏治,你思量思量。”

杨震一听“整顿朝政、整肃吏治”八个字,倍感压力。

和帝刘肇由于一味推行仁政,使得弊政丛生,吏治腐败,赋税不均,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日甚,贪风炽盛,国库亏空。邓太后临朝执政后,大汉危机四伏,她急于巩固自己的太后之位,创出个新朝新气象,在度过了南方水灾和东部蝗灾、雹灾之后,她起用杨震,先是广招天下人才,现在又要杨震着手“整顿朝政、整肃吏治”。

从皇宫出来,杨震又急于看望已是八十高龄的恩师。

桓郁听说太后命杨震整顿朝政、整肃吏治,就说:“伯起,‘整顿朝政、整肃吏治’不比官员选任变法,是个更难弄的事情。现在的朝廷,多少年来,积恶习太久,致使弊政丛生,吏治腐败,贪风炽盛。选官变法,是为天下读书人、天下学子谋好事,拥护者甚多,尽管朝廷有不少人反对,但比不过天下读书人多。但是,‘整顿朝政、整肃吏治’,是面对一个个朝廷官员、地方官员,乃至官僚集团,百姓称赞,但官员怀恨。历朝历代多少仁人志士入朝为官,就因为‘整顿朝政、整肃吏治’付出了性命,你也要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杨震说:“只要百姓赞同,只要能为百姓谋利益,那伯起就得干。”

杨震回到窄巷小院,草草地吃了饭,让冯宝收拾锅碗,他又来到司徒府。

进屋后,他点亮蜡烛,只见司徒府他的办公桌案后边的高墙上,有一幅大字“清白为官”。那是他进入司徒府后,为时时警示自己而题写的。

这时,杨震简单收拾了一下屋子卫生,就掌灯研墨,连夜起草“整顿朝政、整肃吏治”的奏章,准备奏明朝廷。那天,杨震听了桓郁的话,他清楚,整顿大汉十三州的吏治,不是整顿一个地方州郡的吏治。这些年,由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朝廷无力顾及官员的管理,使得从朝廷到地方,积弊丛生,吏治腐败更加严重。要整顿这样的吏治,不下一定的决心,没有一定的魄力,是万不可能的。

第二天早朝,整肃朝政的是这次朝会的主要议题。

公卿百官山呼拜过之后,邓太后说:“着令杨爱卿主持整顿朝政、整肃吏治一事,通过‘两整’,把那些贪官、庸官、冗官及老弱病残不能履职的官员剔除出朝廷,将地方官员中百姓口碑好的官员调入朝廷,将每年通过‘以考带察’新录取的儒生补充到地方郡县任上。下面就让杨爱卿把受朝廷委托提出的‘整顿朝政、整肃吏治’的主张奏陈一下。”

接着,杨震陈奏了自己关于“两整”的方案主张。

杨震说:“民为立国之本,官为强国之魂。官员腐败不堪,大汉国也就要完了。所以整顿朝政、整肃吏治、惩治腐败,从严治朝、治官是当务之急。但是,微臣以为……”

百官听后,一片哗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高手出山,闪婚冷艳女总裁  女配回八零,以身相许拯救反派  开局校花怀了我的孩子  一代清官(下册)  我女朋友被绑架了吗?  宇宙狂想曲  余温  全能法师在星际  重生后我提离婚,渣男滚远点  先生为奴  情思之痕  霍去病  楚皇城脚下的小女人  我在大唐安西当大都护  穿越炒股之收割美帝  武陵侠侣传  跟校草离婚后,校霸大佬逼我去领证  穿成国公府病秧子他被男主盯上了  两界从穿越末世开始  科学御兽,就应该进化为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

武侠小说一二看书网33言情网开心小说网随梦小说随梦小说网青帝文学网要看网奇书网书香小说网TXT小说网寻书书眼看书小说网眼看书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