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十三篇:宠辱若惊章-宠辱不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指出人们往往对宠辱过于在意,如同重视大祸患一样重视自身。得到宠爱或遭受屈辱都会惊恐,是因为将荣辱看得过重。而之所以有忧患,是因为执着于自身。若能以对待自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修炼者领悟此章,需在日常生活中磨砺自己的心境,面对荣辱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在修炼时,想象自己身处各种荣辱场景之中,感受内心的波动,然后运用意念将这些波动平复。
以气息为引导,从下丹田引出一股平和的元气,沿着督脉上行至头顶百会穴,象征着以清醒的意识审视自身的荣辱观念。再从百会穴沿着任脉下行至下丹田,将因荣辱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化解于丹田之中。如此反复循环,强化内心的定力,使自己在面对荣辱时能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境。
同时,通过对这一经文的修炼,拓展自身的胸怀,将对自身的关注转化为对天下万物的关怀,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体悟道的内涵。当修炼者能做到宠辱不惊时,自身的经脉气血运行也将更加顺畅,因为情绪的稳定避免了因大喜大悲而导致的气血紊乱,为进一步提升修为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第十四篇:视之不见章-观道入微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它混然一体。它既不明亮,也不昏暗,连绵不绝而不可名状,最终回归到无物的状态。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之为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把握古老的道,来驾驭现实的存在,能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修炼者于此章,需在静谧的夜晚,选择一处视野开阔之地,仰望星空。摒弃杂念,以一种空灵的心境去感受宇宙的深邃与神秘。尝试以意念去探寻那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
引导体内的元气,从下丹田缓缓升起,沿着脊柱两侧的夹脊穴上行。夹脊穴是人体背部重要的经脉通道,与人体的精神意识密切相关。当元气上行至玉枕穴时,稍作停留,感受此处的空灵之感,仿佛能与宇宙的无形力量产生某种联系。
接着,元气从玉枕穴进入脑部,在脑部的泥丸宫中盘旋。泥丸宫被视为人体的元神居所,元气在此盘旋,有助于修炼者开启灵智,提升对道的感知能力。想象在泥丸宫中,道的力量如同一缕若有若无的灵光,逐渐清晰。
然后,元气从泥丸宫沿着任脉下行,回归下丹田。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者要将对道的感悟融入元气之中,使元气更加精纯。通过这种修炼方式,修炼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道的细微之处,把握道的运行规律,为自身的修炼提供更深刻的指导。
第十五篇:古之善为士章-善士修持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玄远,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他谨慎小心啊,好像冬天涉足江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害怕四邻的攻击;他恭敬庄重啊,好像作客他乡;他融和可亲啊,好像冰柱消融;他敦厚质朴啊,好像未经雕琢的素材;他旷达开阔啊,好像深山的幽谷;他浑厚宽容啊,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追求圆满。正因为他不追求圆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修炼者领悟此章,要以古代善为士者为榜样,在生活与修炼中培养自身的品德与心境。在修炼时,模拟善为士者的各种状态。
先以谨慎的心态,引导下丹田的元气,缓慢地沿着经脉运行,如同冬天涉川一般小心翼翼,感受元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接着,以警觉的意识,关注周围环境与自身身体的反应,如同畏惧四邻一般,敏锐感知可能影响修炼的因素。
然后,保持恭敬庄重的心境,使元气在运行过程中,经过膻中穴时,强化自身的正气与庄重之感。当元气运行至四肢百骸时,想象自己如同冰柱消融般,将自身的僵硬与固执化解,使身体更加灵活,经脉更加通畅。
在修炼过程中,保持敦厚质朴的心态,如同未经雕琢的朴玉,让元气在体内自然流转,不刻意追求力量的强大,而是注重元气的纯净与平和。同时,以旷达开阔的心境,像山谷容纳万物一样,容纳天地间的灵气,使元气得到充实与滋养。
当感受到体内元气有些浑浊时,以平和的意念使其安静下来,如同使浊水慢慢澄清,等待元气自然恢复清明。当元气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时,适当地引导其产生一些变化,如同在安定中孕育生机,让元气在动态与静态的平衡中不断提升。通过这样的修炼,修炼者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修为,还能塑造出与道相契合的品德与心境。
第十六篇:致虚极章-虚极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强调要达到极度的虚静,坚守内心的宁静。在万物蓬勃生长时,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纷纷纭纭,最终都回归到它们的根源。回归根源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性。回归本性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带来灾祸。认识永恒的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能周全,周全就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能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修炼者于此章,需选择一处绝对安静的地方,如幽深的山洞或静谧的密室。进入修炼状态后,先调整呼吸,使呼吸变得极其细微、缓慢,仿佛停止一般,达到“致虚极”的状态。
以极度宁静的心境,观想万物的生长、发展与回归。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之中,看着树木、花草等万物从发芽、生长到凋零,再回归大地。在观想过程中,引导自身的意识与万物的循环相融合,感受万物回归根源时的宁静。
从经脉运行角度,引导体内元气集中于下丹田,下丹田如同万物的根源。让元气在下丹田内静静地汇聚、沉淀,如同万物归根。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内心的绝对宁静,不被外界的任何杂念所干扰。
随着修炼的深入,当感受到下丹田的元气达到一种极度纯净、宁静的状态时,会发现自身对生命的规律、道的永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会进一步反馈到修炼中,使元气在体内的运行更加顺畅、自然,与天地的节律更加契合。修炼者通过长期坚持这种修炼,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修为境界,还能使身心与道合一,达到长久的安宁与平和,避免因违背道的规律而产生的灾祸。
第十七篇:太上章-无为而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修炼者领悟此章,需将“无为而治”的理念融入自身的修炼与生活之中。在修炼时,不过度干预体内元气的运行,让元气自然地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经脉中循环。
先放松全身,摒弃一切刻意的引导意念,使身体处于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下丹田的元气会在这种状态下,自发地沿着任督二脉进行循环。修炼者只需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静静地观察元气的运行,如同最好的统治者不轻易发号施令,让百姓自然地生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元气在循环过程中遇到阻碍或出现不平衡时,修炼者也不要急于强行引导,而是以平和的意念,轻轻地给予一点提示,如同统治者以“贵言”引导百姓,让元气自行调整,恢复顺畅的循环。通过这种“无为而治”的修炼方式,使元气在体内的运行更加顺畅、稳定,从而提升自身的修炼效果。同时,在生活中,修炼者也以这种无为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不过分执着与强求,顺应自然规律,让生活与修炼相互促进,达到身心和谐、与道合一的境界。
第十八篇:大道废章-返本归元
霸道强势男处双洁,绝宠桐城所有人都知道,封家和林家斗了二十年。在封家再也斗不过时,封家女儿躺在了薄家太子爷的床上。一朝醒来,封沁沁发现自己被卖了。呵,既然父亲这么过分,她为什么要让她得逞。我们来做个交易吧。封沁沁扬起小小的脸,看着男人毫不畏惧。男人掀眸,勾唇一下,祸国殃民。理由。我身娇体软易扑倒!本...
☆☆☆本书简介☆☆☆平淡无奇的婚姻,让她忍不住出轨。丈夫移情别恋,婆婆百般刁难,年轻的男人又热情体贴,她难以抗拒...
寂静夜深的街道尽头,有一家装修复古的杂货铺白做活人生,夜做死人意。天上掉馅饼这种事,很简单,只要你答应了鬼的事情,他就会帮你完成,不过,你确定你要和鬼做交易?...
她本是第一珠宝世家的大小姐,却错信白眼狼,家业被夺亲人惨死。再活一世,竟得到神奇异能!鉴宝石加buff,不仅要重振蓝家百年基业,还要好好弥补前世那个她避如蛇蝎的男人。选举后台帝国有史以来最年轻最英俊的总统候选人温穆楚,一把搂过紧张得团团转的女人,低声问道听说你要补偿我?他眸底闪烁着潋滟光芒,今晚总...
穷是一种病,我得了十年的重病,直到那天我爸出现,让我百病不侵!...
[最野的玫瑰,躁动无人区]初见,温弦一眼就看中了陆大队长。垂涎欲滴。温弦嗯?怎么才能泡到你?是麻袋还是甜言蜜语。陆枭叼着烟,冷漠道你是风光大明星,我是这鸟不拉屎无人区的队长,穷得很,你看中我什么?温弦我喜欢看你是怎么顶撞我的。陆枭一哽。燥了脸,无情走人不知羞耻,想都别想!隔天。他心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