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山蜀水育少年(1910-1928)
1910年正月初九,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沟的茅草屋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川东丘陵的晨雾。这个在寒冬里降生的男婴,便是后来响彻中国革命史的张爱萍。父亲张体元是个本分的农民,靠几亩薄田拉扯着一家老小,母亲李氏性情坚韧,常对着襁褓中的孩子念叨:"长大了要做个有骨气的汉子。"
川东的丘陵沟壑纵横,既藏着贫瘠,也藏着不服输的血性。张爱萍自幼跟着父亲在田埂上打转,赤着脚踩过滚烫的泥土,也在暴雨里帮着抢收粮食。10岁那年,他被送进村里的私塾,先生教的"仁义礼智信",与他在田埂上看到的地主逼租、流民乞讨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有天放学,他撞见保长带着家丁抢走了邻居王大爷仅有的口粮,攥着拳头冲上去理论,被家丁推倒在泥地里。那天晚上,他在油灯下把"不平则鸣"四个字写了满满一页纸。
1925年春,15岁的张爱萍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粗布包袱,走进了达县中学的校门。这所学堂里藏着不少进步教师,他们偷偷讲授《新青年》的文章,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传单夹在课本里。张爱萍很快成了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他组织同学成立读书会,在晚自习后聚在操场边的老槐树下,借着月光朗读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次年4月,经教师党员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誓那天,他特意换上了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觉得胸前的团徽比任何装饰都耀眼。
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的消息传到达县,学生们群情激愤。张爱萍带领同学上街游行,举着"为死难同胞报仇"的标语,穿过县城的大街小巷。地主劣绅们躲在商号的门后咒骂,他却站在石阶上大声宣讲:"苛政猛于虎,我们要像峨眉山的青松,宁折不弯!"这次游行让他成了当局的"眼中钉",学校迫于压力要开除他,全校学生罢课三天,最终保住了这个敢说敢做的学生会副主席。
1928年8月,在一间油灯摇曳的农舍里,张爱萍举起右拳,庄严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问他:"入党意味着随时可能掉脑袋,你怕吗?"他指着窗外连绵的群山:"你看那些石头,风刮不烂,雨淋不透,共产党员就该像它们一样。"不久后,他担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把家里的堂屋改成了秘密联络点,母亲常常坐在门口纳鞋底放哨,听着屋里传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低声呼喊,默默把刚蒸好的玉米饼子放在桌上。
二、沪上烽烟炼真金(1929-1930)
1929年6月,长江轮船上,20岁的张爱萍穿着一身学生装,怀里揣着党组织的介绍信。船过三峡时,他扶着栏杆眺望瞿塘峡的雄关,想起临行前县委书记的嘱托:"上海是龙潭虎穴,也是革命的熔炉,你要在那里淬炼成钢。"
抵达上海后,他被分配到闸北区委工作,住在棚户区的阁楼里。白天,他是洋行里的学徒,穿着不合身的西装,默记着来往的可疑人员;夜晚,他提着浆糊桶在里弄墙壁上张贴传单,油墨沾满了手指,却觉得比任何颜料都珍贵。有次在张贴"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标语时,突然遇到巡捕查房,他急中生智钻进垃圾桶,刺鼻的馊臭味里,听见巡捕的皮鞋声从头顶踩过。
同年秋天,他升任闸北区委副书记,负责领导工人罢工。在一家纱厂的秘密会议上,他给工人们讲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一个满脸皱纹的女工问:"我们这辈子还能见到那样的日子吗?"他指着窗外的星星:"只要我们像星星一样聚在一起,就没有照不亮的黑夜。"那次罢工坚持了三天,最终迫使资本家提高了工资。
然而,白色恐怖如影随形。10月的一个雨夜,他在接头时被捕,关押在外国巡捕房的地下室。审讯室里,洋人巡捕用皮鞭抽打他的后背,问他党组织的名单。他咬着牙说:"要打要杀随便,想从我嘴里掏出一个字,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敌人又把他关进单人牢房,不给吃喝,他就靠着墙上渗下的水珠维持生命,在牢房的墙壁上用指甲刻下"共产党万岁"。
一个月后,党组织通过合法途径将他营救出狱。出狱那天,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执意先去区委汇报工作。同志们看着他身上的伤疤落泪,他却笑着说:"这是革命给我的勋章。"没过多久,他再次被捕,这次被国民党保安队关押了三个月,无论敌人用金钱诱惑还是死亡威胁,他始终守口如瓶。1929年12月,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他终于出狱,当天就接到了前往红军部队的命令。
离开上海前,他特意去了外滩。黄浦江上游轮穿梭,租界里的霓虹闪烁,他在心里默念:"总有一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会属于人民。"登上去苏区的火车时,他摸了摸怀里那本被狱友鲜血染红一角的《共产党宣言》,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三、苏区烽火铸锋芒(1930-1934)
1930年底,闽西的山路上,张爱萍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肩上扛着步枪,跟着队伍走进中央苏区。这里的天空蓝得透亮,田里的稻谷金灿灿的,老乡们见了红军就往手里塞红薯,他突然明白:这就是他们舍生忘死要保卫的家园。
刚到苏区,他就被分配到共青团闽西特委任常委、宣传部部长。在汀州的印刷厂里,他看着工人师傅们把他写的《告青年同胞书》印成传单,心里像揣着一团火。为了动员青年参军,他编写了《少共国际师师歌》:"我们是铁的少年先锋队,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战士......"这首歌很快在苏区传唱开来,无数青年唱着这首歌戴上了红星帽。
1932年,他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在瑞金的操场上,他训练着成千上万的少年队员,教他们刺杀、投弹,也教他们认字、唱歌。有个叫小石头的孤儿,总躲在队伍后面偷偷学写字,张爱萍发现后,每天晚上把他叫到住处,用树枝在地上教他写"革命"、"解放"。后来小石头参加了红军,在长征路上为掩护大部队牺牲,怀里还揣着张爱萍给他写的"勇敢"二字。
在苏区的几年里,他身兼数职,既是指挥员,也是宣传员。他主编的《少年先锋》杂志,每期都用生动的故事和漫画吸引少年儿童,有一期刊登了他写的《小红军的一天》,讲述一个放牛娃参加红军后的成长经历,印发后被争相传阅。他还经常给《青年实话》投稿,文笔犀利又充满激情,同志们都说:"张爱萍的笔,比步枪还能打动人。"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战斗打响,张爱萍主动请缨上前线。在宜黄战役中,他带领少先队配合红军主力作战,用土制的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的碉堡。战斗结束后,他在战场上捡到一支钢笔,擦干净后别在胸前,说:"这支笔既能写文章,也能记军情。"
1934年春,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在课堂上,他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沙盘推演中,他提出的"声东击西"战术得到了教员的赞赏。同年9月,他被任命为红3军团第4师第12团政委,走马上任那天,他对全团战士说:"我张爱萍没啥本事,就会三个字:跟我上!"
四、长征路上血与火(1934-1935)
1934年10月,秋风萧瑟,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张爱萍率领12团作为红3军团的后卫,掩护大军渡过湘江。江面上,敌机疯狂轰炸,江岸边,敌人的炮火密集如网,他站在渡口的岩石上,指挥战士们架浮桥,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他却像钉在那里一样纹丝不动。有个小战士吓得趴在地上,他走过去把他拉起来:"别怕,我们的脚下是中国的土地,身后是党中央!"
渡过湘江后,部队减员严重,12团原来的两千多人只剩下几百人。在翻越老山界时,天寒地冻,不少战士没有棉衣,张爱萍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了伤员,自己穿着单衣行军。夜晚宿营时,他裹着茅草睡在雪地里,却在睡前召集干部开会,研究第二天的行军路线。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期间,张爱萍率部在遵义城外警戒。他站在娄山关的隘口,望着远处的灯火,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会议结束后,他听到"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的消息,激动得连夜写了一首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后来这首诗被谱成歌曲,在红军中广为传唱。
四渡赤水期间,张爱萍带领部队时而佯攻,时而穿插,把敌人耍得晕头转向。在二渡赤水后的娄山关战斗中,他亲自带领突击队冲锋,左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染红了衣袖,他却咬着牙喊:"拿下娄山关,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战斗胜利后,他躺在担架上,听着战士们清点战利品的欢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过金沙江时,他率部担任后卫,在石板河一带阻击追兵。敌人的一个旅黑压压地扑上来,他指挥部队利用地形打阻击战,从拂晓打到黄昏,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当最后一名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他才带着掩护部队撤离,回头望去,江面上的浮桥已经被炸毁,敌人只能在对岸跺脚怒骂。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张爱萍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向上爬。有个小战士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他赶紧把他背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嘴里还哼着《少共国际师师歌》。爬到山顶时,他指着远处的云海对战士们说:"看,翻过这座山,我们就离胜利更近一步了!"
到达陕北后,张爱萍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为了尽快掌握骑兵战术,他拜老骑兵为师,每天天不亮就去练骑马、劈刀,摔得浑身是伤也不叫苦。有次练习马上射击,他从马背上摔下来,额头磕出了血,爬起来又翻身上马,直到打中靶心才罢休。在他的带领下,骑兵团很快成了一支劲旅,在长城内外屡建奇功,被当地百姓称为"飞骑神兵"。
五、抗日烽火照江淮(1937-1945)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张爱萍受毛泽东委派,化名"张舟"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在这座沦陷的城市里,他住在法租界的一栋小楼里,白天与各界人士周旋,晚上秘密召开会议,把工人、学生、爱国人士组织起来,建立抗日游击队。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蓝星生存计划:动物版 荒野直播,毛茸茸带我屡破凶案 笔架叉将军 八零对照组再婚后,逆风翻盘了 沦陷 重生83:长白山上采参忙 [综英美]别慌,我还能苟 天道之女怎么会有这种先天圣体啊 八十年代生活日志 毕业后打工日记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斗罗之生命圣灵 昭昭明月[双重生] 校草出轨,我闪婚太子爷,他疯了 实验室爱情故事 团宠三岁小绿茶 极品女配开挂了[七零] [综武侠]师父让我修身养性 重生后我成了偏执皇子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