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中文网

三藏中文网>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33章 巴渝春习俗 镌刻在岁月里的烟火与传承(第1页)

第33章 巴渝春习俗 镌刻在岁月里的烟火与传承(第1页)

春节,这一古老而盛大的节日,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华夏大地的人们紧紧相连。在祖国西南的巴渝大地,春节更是被赋予了独特而浓郁的地域色彩,成为一场传承千年、饱含深情的民俗盛宴。每一个习俗、每一项活动,都承载着巴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交织成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新年画卷。

岁末前奏,年味渐浓

当冬日的寒风轻轻拂过巴渝的山水,大街小巷间便悄然弥漫起一股特殊的气息,那是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召唤。

办年货:烟火人间的温暖采撷

巴渝的年货市场,是一场琳琅满目的视觉与味觉盛宴。从色泽鲜艳的水果到香气四溢的糕点,从鲜嫩的鱼肉到肥瘦相间的猪肉,应有尽有。在重庆的磁器口古镇,那熙熙攘攘的年货集市仿佛一个传统民俗的大观园。摊位上摆满了各类特色年货,陈麻花散发着诱人的香甜,咬上一口,酥脆的口感瞬间在口腔中散开;灯影牛肉丝细如发丝,薄如蝉翼,咸香微辣,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香辣过瘾的火锅底料,红亮的牛油包裹着密密麻麻的花椒与辣椒,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仿佛能闻到那热辣鲜香的火锅味道,这可是巴渝人过年必不可少的“灵魂调料”,一家人围坐,热辣火锅翻滚,便是新年最温暖的团聚。

除了美食,各类年货也饱含着新年的寓意。春联摊位前,墨香四溢,书法师傅们挥毫泼墨,写下一幅幅对仗工整、饱含祝福的春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简单的文字里,寄托着巴渝人民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美的年画也备受青睐,色彩鲜艳的画面上,或是寓意吉祥的福娃,或是象征富贵的牡丹,贴在门上、墙上,为家中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氛围。还有那大红灯笼,圆润饱满,红色的光晕仿佛能驱散冬日的寒冷,带来满满的温暖与希望,挂在屋檐下,随风轻轻摇曳,成为街头巷尾最亮丽的风景线。

杀年猪、熏腊肉、灌香肠:丰收的馈赠与美味传承

在巴渝的乡村,杀年猪是春节前最热闹的活动之一,也是丰收与富足的象征。当冬日的暖阳洒在农家小院,杀猪匠熟练地操起刀具,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年猪的肥硕身躯便成为了一家人一年辛勤劳作的最好见证。随后,新鲜的猪肉被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肉块,开始了制作腊肉和香肠的工序。

腌制腊肉是一门讲究的手艺。巴渝人将猪肉抹上盐、花椒、八角等调料,细细揉搓,让每一寸肉都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然后将肉放入大缸中,腌制数天,让盐分渗透到肉的深处,锁住肉的鲜美。腌制好的猪肉被挂在通风处晾干水分,随后便进入了熏制环节。农家的灶台上,架起一口大锅,锅中燃烧着柏树枝、甘蔗皮、花生壳等燃料,浓浓的烟雾升腾而起,将悬挂在上方的猪肉包裹其中。在烟火的熏烤下,猪肉逐渐变成诱人的红褐色,表面渗出一层亮晶晶的油脂,散发出独特的香味。这种用传统方法熏制的腊肉,不仅色泽红润,口感醇厚,更蕴含着巴渝乡村特有的烟火气息。

灌香肠同样充满了乐趣。新鲜的猪肉被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盐、辣椒、花椒等调料,搅拌均匀。然后将调好味的肉馅灌入洗净的肠衣中,用棉线每隔一段距离扎紧,形成一节节饱满的香肠。灌好的香肠挂在屋檐下,在阳光和微风的轻抚下慢慢风干,成为春节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吃的时候,将香肠蒸熟切片,肥瘦相间的香肠入口,咸香中带着微微的麻辣,口感丰富,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直接食用,还是搭配米饭、面条,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扫阳尘:辞旧迎新的净化仪式

“扫阳尘”是巴渝春节前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也叫“打扬尘”。在巴渝方言中,“尘”与“陈”谐音,扫尘也就意味着扫除陈旧、晦气,迎接新的一年。春节前夕,巴渝大地的家家户户都会全员出动,进行一场彻底的大扫除。

从屋顶的灰尘到角落的蛛网,从家具的表面到地面的污渍,都被一一清理干净。人们手持扫帚、抹布等工具,爬上梯子,清扫屋顶的扬尘;擦拭窗户,让阳光毫无阻碍地洒进屋内;整理房间,将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擦拭桌椅、整理玩具,一家人齐心协力,让整个家焕然一新。

在这个过程中,巴渝人还会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清扫时要从屋内往门口扫,寓意着将不好的东西都扫出门外;擦拭家具时,要顺着纹理擦拭,以求干净整洁。扫阳尘不仅是对居住环境的清洁,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人们相信,通过这一仪式,能够告别过去一年的烦恼与不顺,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浇蜡烛:传统手艺中的温暖之光

香烛、纸钱和鞭炮,是过年祭拜必备的用品。在巴渝地区,香烛、纸钱和鞭炮都有固定的老店订制,唯有蜡烛,大多数人家都自己制作。因为香烛店的蜡烛不经点,还怕不干净。制作蜡烛是有讲究的,烛心以苦竹为上品,点燃后化为灰白色的灰,其它的竹子就差多了。竹材要在六七月间到竹林中去选,截取阴干,然后依需要大小削刮,放到太阳下曝晒储存。冬天到了,开始裹灯草,腊月初才浇上烛心,晾干便成。祭神用的烛不能用牛油,家乡的烛都是用一种名叫桊子树的结子的油,加上白蜡,煎化成汁液,一次一次浇上烛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习俗藏着山地生活的生存密码与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巴渝多山地,旧时交通闭塞,物资匮乏,香烛这类祭祀用品难以从外界大量购入,且民间认为“神前烛需洁净”,市集售卖的蜡烛可能掺杂劣质油脂,恐对神灵不敬,于是自给自足的浇烛习俗便在农家生根。苦竹纤维坚韧,燃烧时灰烬呈白,被视为“洁净之兆”,契合祭祀“心诚则灵”的核心;桊子树(又称乌桕树)是巴渝常见的乡土树种,其种子榨出的油脂凝固点高、燃烧稳定,且当地有“桊子树结果丰,来年收成就好”的说法,用其油脂制烛,暗含“以自然馈赠敬神灵,祈五谷丰登”的寓意。如今虽有现成蜡烛可用,但不少老人仍坚持手工制作,他们说:“亲手浇的烛,火苗稳,神灵才肯听祷告。”烛火跳动间,既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延续,也是山地民族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的传承。

按麻糖:甜蜜年味的匠心制作

麻糖,也叫炒米糖,是巴渝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小吃,种类很多,有芝麻、花生、核桃(胡桃),馃子麻糖。按麻糖就是制作麻糖,大多选在腊月初八左右,也有迟到二十三以后的。按麻糖的制作过程是先在六、七月间将糯米蒸熟,阴干后叫阴米。按麻糖前先将阴米渗入特制的油炒中爆炒胀大,叫炒米。然后,起油锅加糖(水糖和红饴糖水)煎化,火候不宜太老,老了有焦味;也不能太嫩,太嫩糖汁凝结力不够,麻糖按不拢。再加入适量的炒米和人们喜欢吃的芝麻、花生或核桃,搅拌均匀,起锅倒上案板。用木板压平、压紧;用刀切成厚五公分、长一尺、宽十公分的长条;再砍成两片。背面相叠合,再压紧,横切约一公分厚一块,每八块为一方,用毛边纸,加以包装,便成为一封封的麻糖了。麻糖按好,分类装罐,罐底先放置石灰防潮,一罐罐储放到阁楼上,够第二年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和娃儿们解馋食用。一口麻糖,酥脆香甜,那是岁月沉淀的甜蜜,也是新年最温暖的慰藉。

这一习俗是农耕时代“储粮备荒”智慧的甜蜜化身,更藏着家族协作的温情密码。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巴渝乡村以糯米种植为主,但糯米不易储存,聪慧的先民便想出“阴米制糖”的办法,将糯米制成耐储存的“阴米”,腊月再加工成麻糖,既能长久保存,又能在春节时作为待客甜点,是物资匮乏年代对粮食的极致利用。制作时对火候的讲究——“糖汁不老不嫩”,恰如农耕社会对“适度”的追求:太老则味苦,象征生活过苦;太嫩则松散,寓意“根基不稳”,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凝聚成形,暗合“日子要稳扎稳打”的生活信念。按麻糖时,男人负责炒米、熬糖,女人负责搅拌、切块,孩子们则在旁帮忙递工具、捡掉落的碎糖,全家上阵的场景,是春节前最温馨的“家庭动员”。如今,机器生产的麻糖随处可见,但农家仍保留手工制作的习惯,老人会对晚辈说:“麻糖要按紧才不散,就像一家人要心齐才安稳。”这酥脆香甜的味道里,藏着的是对农耕文明的怀念,更是家族凝聚力的味觉象征。

春倌说春与冬至吃“头脑”:岁末的别样期盼

办年货的热闹中,乡间还藏着另一番忙碌——春倌们已开始准备走村串户的家当。他们手持刻着“春牛耕田”图案的木牌,春帖上用朱砂写着“立春大吉,五谷丰登”,走在田埂上时,嘴里的春词便随着脚步流淌:“春牛蹄子肥,今年谷成堆;春牛尾巴长,秋收满粮仓。”农户们听见声音,会早早备好米粮相赠,接过春帖仔细贴在堂屋墙上,仿佛这红色的墨迹能引来一整年的好收成。这“说春”的习俗,从明清时便在巴蜀乡间流传,春倌的脚步踏过千村万落,把农耕的时令与期盼,悄悄种进每个人的心里。

而冬至前后,城里乡下的厨房里,总有陶罐咕嘟作响。那是在熬制“头脑”——羊肉切成大块,与川芎、当归、生姜一同焖煮,汤汁熬得浓白,再配上刚出炉的芝麻烧饼。老人常说:“冬至吃头脑,开春不感冒。”盛一碗热汤,就着烧饼咬下,羊肉的醇厚混着药材的微苦,从喉咙暖到丹田。这习俗据说是古时医者传下的养生方,巴蜀人把对寒冬的抵御、对健康的祈愿,都熬进了这一碗温热里。

除夕盛宴,阖家团圆

当夜幕降临,除夕的钟声即将敲响,巴渝大地沉浸在一片温馨而欢乐的氛围中,阖家团圆的时刻终于到来。

祭祀祖先:慎终追远的感恩传承

在巴渝,除夕祭祀祖先是一项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承载着子孙后代对先辈的缅怀与敬意。午后,阳光依旧温暖,家族中的长辈便会带领着晚辈,带着精心准备的祭品,前往祖先的墓地。祭品丰富多样,有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猪头,寓意着展翅高飞的全鸡(公鸡),代表着年年有余的鱼,还有各类新鲜的水果、糕点等三牲果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到达墓地后,人们先将墓地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摆上祭品,点燃香烛。长辈们神情庄重,口中念念有词,向祖先诉说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感恩祖先的庇佑,并祈求祖先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人丁兴旺、六畜平安。晚辈们则依次向祖先鞠躬行礼,表达自己的敬意与思念之情。在袅袅青烟中,家族的记忆与传承得以延续,先辈们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除了前往墓地祭祀,一些家庭还会在家中设立祖先牌位,进行祭祀活动。牌位前摆放着祭品,点燃香烛,家人围坐在一起,向祖先表达敬意与感恩。这种祭祀方式,让祖先仿佛仍在身边,时刻守护着家人,也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传统仪式中得以增强。

吃年饭:团圆时刻的味觉盛宴

随着祭祀仪式的结束,一家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丰盛的年夜饭。这顿年夜饭,是巴渝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团圆的象征。厨房里,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一家人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切菜、炒菜,有的负责包饺子、煮汤圆,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年轻媳妇可能会举着手机支架,跟着短视频学做新式腊味拼盘——将熏好的腊肉切片,搭配牛油果和沙拉酱,屏幕里“巴渝年味创新做法”的字幕滚动着,为传统年味增添新花样。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团宠三岁小绿茶  [综英美]别慌,我还能苟  校草出轨,我闪婚太子爷,他疯了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重生后我成了偏执皇子的白月光  沦陷  天道之女怎么会有这种先天圣体啊  重生83:长白山上采参忙  实验室爱情故事  八十年代生活日志  极品女配开挂了[七零]  荒野直播,毛茸茸带我屡破凶案  蓝星生存计划:动物版  斗罗之生命圣灵  笔架叉将军  八零对照组再婚后,逆风翻盘了  [综武侠]师父让我修身养性  昭昭明月[双重生]  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毕业后打工日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

武侠小说一二看书网33言情网开心小说网随梦小说随梦小说网青帝文学网要看网奇书网书香小说网TXT小说网寻书书眼看书小说网眼看书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