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39章 佞与美 乱世中的生存困境(第1页)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一、卫国宫廷的阴影:祝鮀与宋朝的镜像

鲁定公十四年的春天,孔子带着弟子们在卫国停留已近半年。宫墙内的权力斗争像藤蔓般缠绕生长,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说的诡异。孔子站在馆驿的窗前,望着远处卫灵公的宫殿,想起近日听闻的两件事,眉头不由得紧锁。

卫国大夫祝鮀又在朝堂上大放厥词了。这位以口才着称的大臣,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一项明显损害百姓利益的赋税政策说得天花乱坠,不仅说服了卫灵公,还让一众大夫哑口无言。有人私下议论,祝鮀的舌头像是抹了蜜,再荒谬的主张经他一说,都仿佛成了天经地义。

而另一边,宋国公子宋朝因容貌俊美,深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宠爱,借此干预朝政。朝堂上的官员们见他受宠,纷纷攀附,连一些曾自诩清正的大夫,也在他面前卑躬屈膝。宋朝无需多言,仅凭那副好皮囊,就能获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权力与财富。

孔子转身对身边的子贡说:“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要是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又没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在如今这个世道,恐怕很难免于灾祸啊。

这句看似感叹的话语,像一把锋利的剑,剖开了春秋末年的社会肌理。祝鮀的“佞”与宋朝的“美”,如同两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真正的德才被弃之如敝履,而投机取巧的口才与外在的容貌,却成了安身立命的通行证。

二、“佞”的解剖:从口才到权术的异化

要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深意,首先需拆解“佞”的内涵。祝鮀的“佞”绝非简单的口才出众,而是一种经过精心打磨的生存技能,在乱世中异化为操控人心的权术。

“佞”在甲骨文中作“仁”字加“口”,本义为“巧言”,《说文解字》释为“巧谄高材也”。在早期典籍中,“佞”并非全然贬义,如《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仅指言辞巧妙。但到了春秋时期,“佞”逐渐与“谄”结合,成为“以巧言献媚”的代名词。

祝鮀的“佞”有三个鲜明特征。其一,见风使舵的应变力。他能根据听者的喜好随时调整说辞,卫灵公好大喜功,他便多谈开疆拓土;南子关注宫廷享乐,他便献策搜刮奇珍。《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祝鮀曾代表卫国参与诸侯会盟,面对晋国的刁难,他先是示弱以麻痹对方,随后突然抛出有力论据,既保全了卫国颜面,又不得罪晋国,这种“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本事,正是“佞”的典型表现。

其二,颠倒黑白的诡辩术。祝鮀擅长将不义之举包装成正义之行,把剥削百姓说成“强国之策”,把排挤异己称为“整顿朝纲”。他的逻辑看似严密,实则充满偷换概念的陷阱,如为苛捐杂税辩护时,他说“百姓为国家奉献,如同子女为父母尽孝”,将强制性掠夺扭曲为道德义务,让反对者无从辩驳。

其三,攀附权贵的洞察力。祝鮀总能精准捕捉权力中心的动向,在卫灵公与南子的矛盾中,他既不得罪君主,又让南子视其为心腹;在孔文子与蒯聩的储位之争中,他表面中立,实则暗中为自己留好退路。这种对权力缝隙的敏锐嗅觉,让他在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中始终游刃有余。

“佞”的本质是工具理性的极端化——将语言视为操控他人的工具,将道德与正义抛诸脑后。祝鮀们不在乎所言是否属实,只在乎能否达到目的;不在乎是否符合道义,只在乎能否获得利益。这种异化的口才,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比真才实学更能带来实际好处,这正是孔子所忧虑的。

三、“美”的沉沦:从容貌到资本的蜕变

与祝鮀的“佞”相对,宋朝的“美”同样在乱世中发生了质变。这种本应属于自然禀赋的容貌,被异化为一种可以交易的资本,成为干预政治、获取私利的工具。

宋朝的美貌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左传?定公十四年》称他“有美色”,《论语?雍也》中孔子提及他时,虽未直接描述容貌,却通过“难乎免于今之世”的感叹,暗示其美貌在当时的影响力。这位宋国公子,因家族变故来到卫国,凭借出众的容貌,先后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和卫襄公夫人宣姜的宠爱,由此介入卫国政治核心。

宋朝的“美”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源于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特殊土壤。当时的贵族阶层不仅看重血缘与权力,也崇尚容貌与风度,《诗经》中大量诗篇赞美君子的仪表,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但正常的审美到了卫国宫廷,却演变成病态的迷恋。南子为了宋朝,不惜违背礼法与卫灵公公开出巡;朝中大夫为了攀附宋朝,甘愿放弃原则,这种对美貌的过度追逐,让“美”彻底沦为权力交易的筹码。

更值得警惕的是,宋朝的“美”还催生了依附性的权力网络。围绕着他,形成了一个以容貌为纽带的利益集团:有人为他传递宫廷秘闻,有人为他打击政敌,有人为他敛财聚富。这个集团不需要真才实学,不需要政绩功劳,只需对宋朝表示效忠,就能获得回报。这种“美貌特权”的存在,严重冲击了正常的政治秩序,让有才能却无美貌者难以立足。

“美”的沉沦与“佞”的异化本质相同,都是价值体系崩坏的产物。当社会不再以品德、才能衡量人,而是以口才、容貌取人时,“美”就会像“佞”一样,成为投机者的工具。孔子感叹“难乎免于今之世”,正是看到了这种价值错位对普通人的压迫——如果没有这些“捷径”,就只能在乱世中艰难求生。

四、孔子的时代困境:礼崩乐坏下的价值错位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是一个“周文疲敝”的时代。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为常态,祝鮀的“佞”与宋朝的“美”能大行其道,正是这种时代困境的集中体现。

在正常的礼乐秩序下,“言”与“貌”都有其恰当的位置。《礼记?曲礼》规定“言必有中”,要求言语符合道义与礼法;《礼记?玉藻》强调“礼容”,注重容貌举止与身份的匹配。但到了春秋末年,这些规范被彻底打破:言语不再以“中”为标准,而以“利”为导向;容貌不再与“礼”结合,而与“权”挂钩。

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亲身经历过礼乐制度的实际运作。他深知,在完善的制度下,祝鮀的“佞”只会被视为“巧言令色”而遭排斥,宋朝的“美”也只会作为个人特质存在,无法干预政治。但当制度崩坏后,人们失去了行为的准则,只能依靠投机取巧生存,这才让“佞”与“美”有了可乘之机。

更让孔子痛心的是,这种价值错位还在不断蔓延。他周游列国时,亲眼看到许多诸侯“不问苍生问鬼神”,许多大夫“不重德行政重权谋”。在楚国,令尹子西因嫉妒屈原的才华,用花言巧语排挤他;在齐国,大夫田常凭借对齐简公的谄媚,逐渐掌控朝政。这些现象都印证了“佞”与“美”(广义的外在优势)在乱世中的“重要性”。

孔子的感叹,并非否定口才与美貌本身。他曾称赞子贡“言语科”第一,认可其外交才能;也欣赏子张“堂堂乎”的仪表。他反对的是将口才异化为“佞”,将美貌异化为“资本”,反对的是社会对这些外在因素的过度追捧,以至于淹没了真正的德与才。

五、祝鮀的另一面:从历史记载看“佞”的复杂性

历史对祝鮀的记载并非全然负面,这让“佞”的形象更显复杂。《左传?定公十年》记载,祝鮀在齐鲁夹谷之会中,作为鲁国司仪,面对齐国安排的乐舞挑衅,以合乎礼仪的言辞据理力争,维护了鲁国的尊严。这与他“巧言谄媚”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佞”的多重面向。

祝鮀的“佞”或许包含着职业性的修辞能力。作为主持礼仪的“祝”官,其职责本就需要良好的口才,以准确传达祭祀中的祝祷之词。这种职业训练让他具备了超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是在乱世中,这种能力被用于谋取私利,才沦为“佞”。

《孔子家语》中还有一段记载:祝鮀曾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回答“仁者爱人”后,他沉默良久,随后在政务中有所收敛。这说明祝鮀并非天生的恶人,其“佞”的形成也与环境的逼迫有关。在“不佞则难以自保”的时代,他的选择或许带有无奈的成分。

热门小说推荐
少年武仙在都市

少年武仙在都市

一个大学毕业生,因机缘巧合,获得一本残缺的武学秘籍和一个奇怪的玲珑宝塔。自此以后,他的人生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斗罗开始打卡

从斗罗开始打卡

穿越斗罗大陆,本想咸鱼一生的王枫,却意外开启打卡辅助系统!叮,斗罗大陆剧情正式开启,宿主打卡成功,恭喜获得流星泪!同时,在系统的帮助下,王枫开始获得各式各样的强大武魂。有强攻系武魂,开天盘古斧!超越昊天锤的强大神秘器武魂!有辅助系武魂,神秘混沌青莲!化各种形态,集全系辅助于一,可攻可防可辅!更有第三绝世本...

五神天尊

五神天尊

天地崩解,魔罗入侵,人族拼死抵抗。人族中,执法者不畏生死,血战魔罗,受万人敬仰。修炼者神通广大,有千里神眼顺风神耳起死回生七十二变孔木,便是一位神通广大的执法者。...

爱人与路人

爱人与路人

捉奸反被害,被渣男逼到走投无路时,竟是那个害我的衣冠禽兽对我伸出援手,我们达成交易,我帮他治疗某功能障碍,他帮我惩罚渣男小三夺回家产。从此英俊多金的男神老总,对我温柔体贴倍加呵护,虽然知道他带着目的,但我忍不住还是动了心,可当我情根深种时,他却搂着他的名媛未婚妻对我说要不是为了治病,你这种姿色的女人我会看得上?你连给我舔鞋都不配!我伤心欲绝,黯然离开三年之后,我带着萌软鬼畜的儿子回归,进入他的公司工作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不止我情根深种,只是因为年轻自以为是的丢了爱情,所幸,回头时,她还在...

颤抖吧昏君

颤抖吧昏君

太后废长立幼是哀家做得最错的一件事,昏君,哀家要废了你。摄政王错失皇位,尽心尽力辅佐换得挫骨扬灰,昏君,我要篡位做明君。顾娴昏君,你无情,你花心,我要嫁你叔叔,做你婶娘。温柔自带锦鲤体质,集万千宠爱,吸干昏君运道。昏君朕太难了。温暖战地记者现场吃瓜。总结最落魄的我遇见最好的你,若你求一世安稳,那这盛世...

地表最狂男人

地表最狂男人

不是我目空一切,是你们,还入不了我眼界!我想虎遁山林,可蛋疼地发现,没有一方深林,能放得下我这头猛虎!怎么办?想当咸鱼,可实力它不允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