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秋收后的第一场朝会,京城里的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
往日里议事时,官员们或拘谨不言,或只捡着陛下爱听的话说,可今日,不等萧承煦开口,殿下的官员们就已按捺不住,手里捧着的奏疏,大多沾着些田埂上的泥土气息——那是他们这些日子去各地巡查农事时,亲手记录的百姓诉求。
陆锦棠站在殿中,手里捧着一卷政策草案,声音清亮:“陛下,臣与杨大人、周尚书商议后,拟了三项新政:其一,改‘定额税制’为‘分成年税制’,百姓按秋收实际收成的十分之一缴税,遇灾年可再减免,避免丰年多缴、灾年无着。
其二,在全国十三州修引水渠,以籍田春灌的水渠为范本,连通江河湖泊,保障春耕灌溉;其三,修通各州府的官道,在州府所在地建常平仓,丰年储粮、灾年放粮,再设‘义仓’,鼓励富户捐粮,以备不时之需。”
他话音刚落,李修远就率先出列,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册子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陛下,臣附议!臣上月去京郊村落巡查,见一户百姓,去年因定额税重,秋收后连种子都留不下,今年籍田丰收,百姓却还怕税重不敢多种。若改行分成年税制,百姓能看得见实惠,定能安心种田。臣这册子里,记了京郊五十户百姓的收成与缴税意愿,皆愿按十分之一缴税,还说‘若能这样,明年定多种两亩’!”
他说着,将册子递上去,萧承煦翻开一看,只见每页都记着百姓的姓名、田亩数、收成,甚至还有百姓画的歪歪扭扭的押印,字里行间满是实在的民生。
萧承煦抬眼看向李修远,见他往日里总端着的礼部尚书架子没了,眼里满是为百姓着想的急切,不由得点头:“李大人用心了,这册子,朕要仔细看。”
紧接着,赵烈也出列,铠甲上还带着几分风尘——他昨日刚从西北边境巡查回来:“陛下,臣也附议!修水渠、通官道,于军于民都有利!西北边境的村落,去年因缺水,半数田地荒着,若修了水渠,既能种粮,又能养兵;官道通了,边境的粮草三日就能运到,比往日快了五日,遇着战事也能及时支援。臣已跟边军将士说好了,修渠、修路时,将士们可轮班帮忙,既不耽误练兵,又能加快进度!”
他说得铿锵有力,殿中不少武将都纷纷点头。
往日里武将们只关心军备,今日却也懂了“粮草足则军心稳”的道理——那是他们在籍田帮百姓割稻时,听老农说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如今竟成了支持新政的理由。
王砚也捧着账本出列,算盘珠子在他手里打得噼啪响:“陛下,臣查了近五年的粮赋记录,若改行分成年税制,丰年国库能多收两成粮,灾年虽少收,却能避免百姓逃荒。
常平仓按籍田的储粮标准,每州需建三座,可储粮十万石,臣已算好各州的建仓成本,从国库拨银即可,无需额外征缴;官道修缮的银两,可从各州府的结余中抽调,再让商户捐些,足够支撑。”
他说着,将账本递上去,上面的数字清晰明了,连建仓用多少砖瓦、修路用多少木料都算得清清楚楚——那是他蹲在籍田晒谷场边,跟着老农学算收成时,练出的“实在账”,再也不是往日里只算朝堂开销的“虚账”。
萧承煦看着殿下官员们踊跃发言的样子,又看了看杨明汐和陆锦棠,两人眼中满是欣慰。
他忽然想起春日里籍田的景象:官员们手忙脚乱地翻田,李修远磨破的手心,赵烈插错的秧苗,王砚记录时沾了泥的指尖……
正是那段沾着泥土的日子,让这些往日里只知朝堂规矩的官员,真正懂了百姓的苦与盼,也懂了“治国先治农”的道理。
“准奏!”萧承煦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就按陆大人拟的新政办:李大人牵头改税制,务必让百姓都知新政好处;赵大人协调边军与地方,负责修渠修路;王大人监管建仓与粮储;杨大人与陆大人总领全局,有任何问题,随时奏报!”
新政推行得比预想中顺利。
改税制时,李修远带着小吏们走村串户,手里拿着算筹,蹲在田埂上跟百姓算账:“你家今年收了十石粮,按十分之一缴税,只缴一石,剩下的九石,够吃、够留种,还能卖两石换些布帛,比往年是不是好太多?”
百姓们算明白账,纷纷点头,缴税时再也没了往日的抵触,有的还主动多缴些,说“给国库多存些,灾年也安心”。
修水渠时,赵烈带着边军将士和百姓一起挖渠。将士们力气大,负责挖深渠;百姓们懂水性,负责测水流。
杨明汐和陆锦棠则带着农吏,沿着渠线巡查,教百姓用竹管测水位,用石头砌渠壁,避免漏水。
有个村落的老人,见将士们日夜赶工,特意煮了粥送到渠边,说“这渠是咱们的救命渠,得好好修”。
修官道、建粮仓时,王砚天天泡在工地上,手里拿着尺子,量官道的宽度,查粮仓的木料。有个粮商想捐劣质木料,被王砚当场识破,他拿着账本说:“粮仓是存百姓口粮的,用劣质木料,若塌了,你赔得起百姓的粮吗?”
粮商红了脸,连忙换了好木料。
不过半年,南陵国就变了模样。
各州的水渠通了,春日灌溉时,再也没了百姓抢水的争执;官道修通了,商队往来更勤,百姓的粮食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常平仓和义仓满了,秋收后百姓再也不怕灾年,纷纷扩种田地。
这年冬天,萧承煦带着官员们去籍田巡查。
往日里冬日荒芜的籍田,如今盖了几间暖棚,里面育着明年的秧苗;田埂边的水渠结了薄冰,却能看到渠水在冰下流动;不远处的官道上,商队的马车络绎不绝,车上装着粮食和布帛;村口的常平仓前,百姓们正排队领过冬的救济粮,脸上满是笑意。
李修远看着暖棚里的秧苗,笑着说:“陛下,明年这籍田,定能再增产!百姓们说,要跟咱们比一比,看谁种的稻子好。”
赵烈拍着官道的石板,大声道:“陛下,这官道修通了,从京城到西北,只需十日,比往日快了半月!下次再遇战事,粮草准能及时到!”
王砚翻开粮仓的账本,笑着说:“陛下,各州的常平仓都满了,义仓也收了不少捐粮,今年冬天,再没百姓逃荒了。”
古语有云八字轻者,身虚,神弱,易近鬼!我的八字就非常的轻!不仅如此,据说我在出生的那天正巧紫薇星降世!这要是换成在古代,我必定会是帝王之相!可惜,却毁在了我的八字轻上面!这让我只有了帝王之相,却没有帝王之命!等待我的只能是百鬼缠身,死于非命!(新书更新慢可以养肥了再看!这段时间了大家不妨看一下阴阳墓师。了解一下乔胖子祖父辈们的故事!另外重生之无赖至尊欢迎大家收看!)...
傅玄屹是京都傅家太子爷,手握重权,做事狠辣,高冷禁欲,腕上常年可见一串黑色佛珠,是京都人人皆知的狠厉佛子。魏语娴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独自一人来到京都上学,却被母亲转走了所有积蓄,走投无路之际,只能另辟蹊径。那一夜,他说他绝嗣,她信了,当被查出怀孕后,她慌不择路,不知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后来她被接到傅家,母亲的压...
...
我是爷爷捡来的孩子,他老人家一辈子给人看风水却始终不肯教我这套本事,直到他去世后我才拿着他留下的书自学了这套东西,学会之后我才发现了爷爷不肯教我的真正原因...
一串玉石手链,意外的将我和他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从此以后,我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挖坟斗小鬼周游在各种牛鬼蛇神之中。不仅如此,我还成了那位爷的保姆丫鬟兼暖床的工具。可素,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怎么可能就屈服在那阎王爷的淫威之下?就在我要卷铺盖卷儿跑路的时候,却被一双白白嫩嫩的小手给抱住了腿麻麻,你要去哪儿?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更是齐刷刷的喊着嫂子。怎么看我都看掉进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坑。我只能流下了两条宽面条泪...
穿越大明朝,成为了木匠皇帝朱由校,那个,我躲在后面,背黑锅我来,送死你们去。书友群645915254全订者可私聊管理加vip群。新书回到明朝做仁君已发,求收藏求投资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