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大梁臣子,每看一期天幕,都有足够的时间缓缓,如今天幕每天放一期,天幕下各朝代的加班情况,可比大梁官场严重多了。
若是大梁官员们看见,想来应该很欣慰的。
这不,尤其是圣人圣位,加之土地改革,还连着发,王朝前期还好一点,中期及以后的君臣,就有意思了,动,还是不动呢?动,又是真动还是假动,动多少呢?
一时片刻,可拿不出章程来,但天幕,可准时得很。
而这一期的天幕,竟然是讲弘德帝的遗产。
【第一份遗产,是开辟新航线的后半阶段,李康将军带回来的那些良种。】
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之前只在天幕中知道海外有良种,却不知道具体路线和良种模样,现在天幕明显要把答案喂他们嘴里,天幕有德啊!
“君父有德啊!”
若非君父有德,又怎会天降祥瑞?
百姓信不信另说,飞玄真君是必须信的。
【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玉米,土豆,红薯”,直到今天,依旧在我们的餐桌上,在我们的土地里。
如今他们的产量已经大幅度提高,弊端也不似大梁之际,但在大梁,这三样作物,却是能救命,让供养出一个盛世的作物。】
明朝后期:
“诶?这个红薯……有点眼熟?”
更有百姓低头一看,好像,大差不差?
“这都已经在我们土地上了,怎么也没盛世……”
怎么人家的皇帝,能用红薯给百姓盛世,他们的就……
天幕第一个说的良种不是红薯,可对于看到了红薯的部分百姓而言,他们清晰的认识到,这三样作物,都是大明可以获取的作物。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物,鹤仙一律选择试种研究至少十年,才能逐步推行全国,鹤仙宁愿自己在位时的政绩少一些,也绝不允许在粮食作物上冒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为一个皇帝,鹤仙做到了压制欲望,作为一个君父,他真切地将百姓当做他的孩子,真心相护。】
“十年?”
有种植红薯的百姓更是纳闷,“还研究,谁来研究?也就我们这些地里刨食的,什么都种,官老爷谁管呐。”
官员已经激动得不能自已了,哪怕是权力中枢的大佬们,也一个个的心心念念玉米的产量和轮作,名垂青史的机会来了。
只是,十年?至于吗?
【或许有宝子觉得是不是太小心谨慎了一些,但阿婆主只能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眼光与格局,太重要了。】
【西方某个国家,因为土豆病害而爆发的大。饥。荒,人口直接锐减四分之一,大家忘了?】
已经有种植红薯区域的百姓齐齐惊慌失措,“完了完了,我们不会也这样吧?”
“老天爷哦,杀千刀的,我们怎么就碰不到办正事儿的朝廷呢!”
“要死了啊,这外来作物太吓人了!”
【所以外来作物的本土适应期,绝对不能少!不要去怀疑一个历史认证的明君的眼界啊!】
而原本高高兴兴以为政绩能被看到的官员也是悚然一惊,外来作物当然不能大肆推广,种植自然也是经过了适应期的,可当务之急,还是得安抚百姓。
官员无比期望,天幕快一点讲完土豆吧,该红薯了!
【因鹤仙的坚持,土豆得以继续被改良脱毒,宪宗执政二十年后,土豆种植技术大幅度提升,但仍旧没有大力推广下去,又四十年,才开始在民间推广,因其高产,在天灾饥荒时节,成了百姓的救命食量。
而在玉米,土豆等的推广之下,大梁的人口,也在百来年间,增长约一个亿。】
“夺少?”
这个土豆,虽然麻烦,可带来的利益大啊!
如今大明本就天寒,荒年也多,若是他们也能有土豆……
红薯,此刻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红薯的产量极高,待红薯彻底适应了大梁的土壤,便是中等的田地,亩产也能达到七八千斤,下等田,四五千斤也正常,据宪宗一朝的记录,福建区域春薯亩产约4000斤,夏薯2000斤。】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限制文里的劣迹优等生[穿书] 谁是她的新郎[年代] 坏女孩上天堂 二嫁天子 [娱乐圈]在全球选秀当顶级爱豆 绝世神医闯花都 第一个多情女人的出现 穿成七零恶毒后妈 模拟修仙:从获得顶级霉运开始 大杂院漂亮作精高嫁日常 开局一间水族馆 唐朝小医娘 情上锁 对的,你可以摸摸他! 半句情诗 离婚喜讯 汴京调色手札 全网围观我古代种田 相思曲 她实在娇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