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货郎推着独轮车缓缓走来,车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物件:头绳、发卡、玩具、糖果……车把上挂着的铜铃铛随着车子的晃动“叮铃当啷”地响着。几个早起的孩童听到铃声,立刻从家里跑出来,跟在独轮车后面跑。卖货郎笑着逗他们:“莫跑摔咯,想要啥子跟伯伯说!”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过来,这个要蝴蝶发卡,那个要玻璃弹珠。卖货郎熟练地从车上取下物品,递给孩子们,还不忘叮嘱:“别一下子把糖吃完,小心长蛀牙!”一位年轻的母亲走过来,给女儿买了一对红色的头绳,小女孩开心地让妈妈给她戴上,对着路边的镜子照个不停。
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口越来越热闹。三轮车的喇叭声“嘟嘟嘟”地响个不停,摩托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赶场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有说有笑。一位妇人挎着竹篮,篮子里装满了freshlypicked的蔬菜,正和熟人打着招呼:“张大姐,你今儿来晚了!”“可不是嘛,家里的鸡不知道咋回事,早上喂粮食都不吃,耽搁了些时间。”张大姐叹了口气说道。一个小伙子推着装满水果的小车,大声吆喝着:“新鲜的橘子,甜得很!不甜不要钱!”他一边吆喝,一边剥开一个橘子,递给路过的人品尝。一位大爷尝了一口,连连点头:“确实甜,给我称两斤!”
在场口的一侧,有个临时搭建的义诊台。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在为乡亲们免费看病。“大爷,您这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咸的,多注意休息。”一位年轻的医生一边给大爷量血压,一边叮嘱道。大爷点点头:“好,听医生的话!”旁边一位大妈拿着刚开好的药方,感激地说:“现在政策真好,还能在家门口看病,不用跑老远的县城了!”医生们笑着说:“我们定期都会来,大家有啥不舒服的尽管说。”
暮色降临,集市场口渐渐安静下来。亲戚们拉着彼此的手,站在路边说着告别的话。“下回赶场又来耍哈!”“要得要得,你回去路上慢点!”说完,大家依依不舍地松开手,各自转身离去。一个小女孩哭着不愿意和小伙伴分开,妈妈只好蹲下来哄她:“乖,过两天咱们还来,到时候给你买糖吃。”脚步声渐渐稀疏,只有几片塑料袋在风中翻滚,偶尔被风吹起,又重重地落在地上。场口的老槐树下,只剩下几个烟头和零星的垃圾,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落寞。一位清洁工默默地走上前,开始清理这些垃圾,为明天的集市做准备。他推着清洁车,仔细地将垃圾扫进车里,嘴里还哼着一首老歌,那声音在空旷的场口回荡,诉说着一天的繁华与落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人物群像:匠·贩·客
手作匠人
铁匠铺里热浪扑面,王师傅赤着膀子抡锤,古铜色的肌肉在火光中起伏。"当啷——"大锤落下,烧红的铁块迸出火星,他眯着眼调整角度,脖颈处的汗珠顺着脊梁沟滑进腰带。"淬火要趁红,慢一秒都不行!"话音未落,他抄起铁钳将通红的铁块浸入水桶,白雾瞬间吞没半个铺子。学徒小李被蒸汽呛得直咳嗽,仍死死攥着风箱拉杆,火苗在他黧黑的脸上明明灭灭。墙上悬挂的镰刀泛着冷光,刀刃上还留着前日赶集时,李老汉试砍茅草留下的豁口。
角落里,王师傅的妻子正坐在小马扎上打磨锄头木柄。她戴着顶褪色的蓝布帽,细砂纸摩擦木头发出"沙沙"声,木屑簌簌落在粗布围裙上。"这批货得赶在谷雨前做完。"她头也不抬地说,"老赵家的地都荒了半个月,就等着新锄头开犁。"说话间,她从围裙口袋掏出个铝制饭盒,里面是切成小块的咸菜疙瘩和冷馒头,这是夫妻俩的午饭。
竹编阿婆的门槛都被岁月磨出了凹槽。她戴着用红绳系着的老花镜,枯瘦的手指捏着竹篾,动作却稳得惊人。篾条在她膝头穿梭,编织出细密的人字纹,这是编背篓最结实的纹路。每当编到收口处,她总会从针线筐里摸出枚铜铃铛系上:"小娃娃背着晃起来叮当响,不容易摔跟头。"竹筛旁摞着几个特制的小竹篮,是给镇幼儿园定制的教具,篮身上歪歪扭扭刻着"苏坡桥手工"的字样。
木雕摊前,老师傅正用刻刀雕琢一只根雕熊猫。树皮天然的褶皱被巧妙化作熊猫的毛发,他不时用刷子扫去木屑,露出底下温润的木色。"这乌木在河里泡了三百年,"他指着木料上的黑色纹理,"每道疤都是故事。"游客举起手机拍摄时,镜头扫过他虎口处的老茧——那里因为常年握刀,已经形成厚厚的角质层,在阳光下泛着瓷白的光泽。
吆喝商贩
黄粑摊前,刘叔的喇叭筒永远挂在脖子上,红绸绳都磨得起了毛边。他掀开蒸笼时总要故意顿一下,让蒸腾的热气裹着甜香漫开,看客们的目光就像被无形的手拽住。"红糖放得比米还多!"他一边用夹子翻动黄粑,一边跟老主顾打趣,围裙上的糯米渍洗了无数遍,仍顽固地留着深色痕迹。遇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多给块小的,用粽叶包成迷你枕头状:"乖,拿着玩,烫了可别往嘴里塞!"
卖山货的张大娘深谙"吆喝不如试吃"的门道。她备着个豁口的粗瓷碗,随时给顾客递上泡发的菌菇汤。"尝尝鲜!"她的手掌布满裂口,指尖还沾着泥土,"后山老林里采的,凌晨三点打着手电筒摘的!"竹筐边放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记着:"周二要给李老师留两斤蕨菜,王婶要晒干的艾草......"本子里还夹着几张皱巴巴的照片,是顾客用手机给她拍的,背景是摆满山货的摊位。
卖货郎老周的独轮车改造过三次。车架上焊着铁钩子,挂满五颜六色的塑料筐,装着头绳、顶针、口哨等小物件。他的吆喝声自带韵律:"针头线脑纽扣袜——发卡皮筋泡泡糖——"遇到穿红裙的小姑娘,他会变魔术般掏出个蝴蝶结发卡别在她头上:"哟!咱们村的小美人儿!"车斗底下藏着个铁皮盒,装着些稀罕玩意儿,只有熟客来了才神秘兮兮地打开。
赶集过客
茶馆里的八仙桌都包着铜边,那是几代茶客磕烟杆留下的印记。李大爷的铜烟锅已经用了四十年,烟嘴处被磨得透亮。"想当年,我爷爷就在这桥上卖草鞋。"他吧嗒着烟,烟灰落在青砖地缝里,"那会儿没有水泥路,挑担的人走到这儿,草鞋早磨穿了底。"王伯用茶盖撇着浮沫,茶碗里的蒙顶黄芽沉沉浮浮:"现在年轻人开车赶场,都不知道歇脚茶的讲究了。"角落里,几个老人正用竹牌打长牌,牌面的竹纹都被摸得发亮。
农妇们在布料摊前能站上半小时。孙嫂把蓝印花布举到窗前,反复比对光线:"这颜色看着艳,就怕洗两水掉色。"她的指甲缝里还沾着今早剁猪草留下的绿色汁液。当听到老板说"用的是草木染",她才小心翼翼解开手帕,里面包着卷得整整齐齐的钞票。怀里的娃娃哭闹着要糖吃,她从口袋摸出块麦芽糖,糖纸已经被体温焐得发软。
背着单反的游客们组成临时"摄影团"。他们举着三脚架占据桥头最佳位置,镜头追着"三大炮"师傅的动作。"快拍!这个角度能拍到糖霜飞溅!"其中一人激动得压低声音。不小心撞翻凉虾桶的小伙子涨红了脸,陈婆婆却笑着往他手里塞了个勺子:"莫慌!吃完再赔,凉虾管够!"游客们的镜头里,不仅有热闹的集市,还有老茶客脸上的皱纹、手艺人掌心的纹路。
四、特色活动:食·艺·戏
舌尖盛宴
"三大炮"师傅的案板边缘嵌着铜条,那是经年累月撞击留下的痕迹。他揪糍粑的手法像练家子出拳,手腕翻转间,三团糯米团子划出抛物线,"砰砰砰"砸在撒满黄豆粉的案板上。糖霜扬起的瞬间,围观的孩童们条件反射地闭眼,却又迫不及待睁眼张望。浇红糖浆时,他故意拉成细长的丝,看糖浆如琥珀瀑布般裹住糍粑,人群中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婆婆的凉虾摊总飘着股特别的香气——她在红糖水里加了自晒的桂花蜜。铜勺舀起的凉虾晶莹剔透,落入碗中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像玉珠落盘。她备着三种调料:薄荷汁、玫瑰酱、醪糟水,看客人模样推荐搭配。遇到穿汉服的小姑娘,她会用荷叶包着凉虾,插上根竹签,俨然古风小食。常有游客喝完糖水还舍不得走,举着碗问:"婆婆,这红糖咋熬的?"
豆花摊的老板有个绝活:不用任何工具,仅凭手腕抖动就能将豆花分成均匀小块。他的调料盆足有八个,从自制的油辣子到现捣的蒜泥,每个都藏着秘方。最绝的是那勺榨菜丁,用陈年泡菜坛腌的,脆爽中带着独特的酸香。食客们捧着碗蹲在路边,吸溜着滚烫的豆花,被辣得直呵气,却还不忘竖起大拇指:"巴适得板!"
街头技艺
杂耍人的草帽上缀满铜钱,每做个高难度动作,铜钱就叮当作响。他头顶装满水的瓷碗单脚旋转时,脖颈青筋暴起,水珠却硬是不洒出半滴。突然来个鹞子翻身,瓷碗稳稳落在头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调皮的孩子突然大喊一声,他顺势假装失衡,引得众人惊呼,却在千钧一发之际稳住身形,笑着朝孩子抛了个飞吻。
糖画老师傅的铜锅下永远烧着微火,糖浆保持着最佳流动状态。他的手腕像装了轴承,舀起糖稀便能行云流水地作画。画龙时先勾出龙身,再抖腕甩出龙须,最后用点珠的手法点出眼睛,一条龙瞬间活了过来。遇到孩子要求画奥特曼,他眯着眼琢磨片刻,竟也能用糖丝勾勒出棱角分明的机甲,围观者无不称奇。
面人摊前的老师傅随身带着个小喷壶,做完面人就轻轻喷层水雾。他的调色盘里有二十四种颜色,都是用可食用色素调制。捏孙悟空时,先搓出圆脑袋,再用竹签压出脸部轮廓,最后贴上用糯米纸做的金甲,活脱脱从《西游记》里走出来的一般。有游客想定制全家福面人,他端详片刻,三两下就捏出个神形兼备的作品。
戏台余韵
桥洞下的戏台用木板临时搭建,缝隙里还沾着去年唱戏时洒落的金粉。川剧演员的戏服挂在桥栏上晾晒,水袖上的金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开嗓前,鼓师会重重敲击鼓边,"咚——"的声响在桥洞回荡,像是唤醒沉睡的戏魂。饰演白素贞的演员甩出水袖时,十丈红绸翻飞,竟真有腾云驾雾之感。
变脸师傅的道具藏在特制的马褂里。他一个转身,红脸瞬间变成黑脸,再一扬手,又是张花脸。孩子们挤到台前仰着脖子看,试图找出破绽。当师傅突然走到台下,在某个小女孩面前快速变脸,吓得孩子后退半步,又忍不住凑上前,脸上写满好奇与惊喜。
戏罢,老戏迷们围在后台。有人讨论演员的唱腔:"这段高腔要是再拖长半拍就更好了。"有人研究戏服的针法:"这蜀绣的双面异色绣,现在会的人不多咯。"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围着老演员学身段,一招一式透着笨拙,眼中却满是热忱,阳光穿过桥洞洒在他们身上,新旧时光在此刻悄然交融。
五、物品交流:货·器·艺
山货琳琅
张大娘的竹筐底部垫着新鲜松针,既能保鲜又能防虫。野山菌按品种仔细分类:鸡枞菌用荷叶包着,青冈菌放在透气的麻布口袋,干香菇则装在密封的陶罐里。她备着个小秤砣,上面刻着自家姓氏:"我这秤,只多不少!"遇到城里来的游客,她会摘下斗笠当扇子,耐心讲解:"这厥菜要撕去老筋,焯水后泡在淘米水里,炒腊肉才香。"
卖米的老汉用粗麻布口袋装新米,袋口系着红绳。他抓起一把米让顾客听声音:"您听这脆响!今年日照足,米粒颗颗饱满。"旁边放着个玻璃罐,装着用新米熬的米汤,供人品尝。有位大嫂尝了后啧啧称奇:"真有股甜味!给我来二十斤,给娃熬粥喝。"老汉乐呵呵地用木制斗升量米,米流如金瀑。
角落里的阿婆守着个竹编小筐,里面是自制的豆瓣酱。坛子里的酱料呈诱人的红褐色,表面浮着层透亮的香油。她用竹片挑出一点让顾客尝:"自家晒了整整九十天,辣椒是从贵州运来的子弹头椒。"看到顾客皱眉,她急忙解释:"咸了点?正常!炒菜时放一小勺就够,香得很!"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综英美]别慌,我还能苟 天道之女怎么会有这种先天圣体啊 实验室爱情故事 笔架叉将军 蓝星生存计划:动物版 [综武侠]师父让我修身养性 八十年代生活日志 极品女配开挂了[七零] 重生83:长白山上采参忙 校草出轨,我闪婚太子爷,他疯了 团宠三岁小绿茶 沦陷 昭昭明月[双重生] 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 毕业后打工日记 八零对照组再婚后,逆风翻盘了 重生后我成了偏执皇子的白月光 荒野直播,毛茸茸带我屡破凶案 斗罗之生命圣灵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