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中文网

三藏中文网>可怕的广东人 > 第二章 厚德载物儒道行商(第5页)

第二章 厚德载物儒道行商(第5页)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该基金会在山东曲阜为李嘉诚树碑立传。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东省和广州市,李嘉诚先后有数千万港元的捐款。

独资兴办汕头大学,更是李嘉诚在祖国义举的一块丰碑,从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额逾8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多次接见他,高度赞扬他为祖国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1986年,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称号。

1989年元旦,李嘉诚获英女皇伊丽莎白颁发的CBE勋爵及勋章奖章。

抛开功利而言,善行义举显示了李嘉诚崇高的人格和品德。但谁又能否定,李嘉诚的高尚形象没有给他的商业事业带来效益?道理很简单,做生意谁不想找一个人品人格高尚、信誉卓著的商人做伙伴,而愿意与奸商交朋友呢々

从商业角度看,李嘉诚的善举是他商业活动中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

李嘉诚捐赠善款,不论款多款少,往往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话,感人肺腑。

平常不时做一些小的善事,人们固然会感激涕零,但是当他们有难、处于生死存亡的境地时,如果你能伸出援手,这才是“善之大者”,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之一。

李嘉诚先生华东赈灾的义举,就属于这种行为,这使他再一次誉满神州。

据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陈虹,在1991年7月11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的情况介绍,1991年上半年,特别是五六月份以来,中国已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水灾,5个省、自治区发生严重旱灾。截至7月5日,全国因灾死亡1270人。

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是安徽和江苏两省。据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因灾死亡26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30多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近70亿元人民币。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固灾死亡16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00万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90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对这两省的救灾工作予以特别关注。但是,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大、范围广,目前仍有200万人无家可归,并已有灾民患肠道疾病等,大量的公路、桥梁等设施急需修复。完成上述救灾任务需要2亿多美元和各种物资器材。

陈虹代表中国政府,紧急呼吁联合国有关机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各有关方面,向中国安徽、江苏两省灾区提供人道主义的救灾援助。

李嘉诚先生从报刊上读到关于“安徽、江苏地区遇上百年未见洪灾,灾情特别严重”等信息,他的心情很沉重,密切关注着灾区的情况。

李嘉诚当即拨与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大公司的负责人联系并取得一致共识,带头捐款5000万港元,赈助华东灾区。

李嘉诚先生的爱国心赤子诚,无愧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精英和代表。

李嘉诚一生追求财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造福百姓,为了普天下人民的利益。这是他心胸宽大的表现,是他心地善良的表现,也是他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10。儒雅消费,造福万代

粤商既有在商场中翻云覆雨、叱诧风云、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又有重情义、讲道义、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儒者”胸怀。他们主张“儒雅消费,造福万代”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一定的载体。书籍无疑是中国传统社会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而收集和刊刻书籍不仅需要有胆量和勇气,还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

潘仕成斥巨资建设海山仙馆,本身已是广东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而他不仅建馆、刻石,还印刷书籍。当时参观过海山仙馆的美国商人亨特在《旧中国杂记》中说,海山仙馆大门外不远处有一个印刷所,潘仕成为了将自己珍藏的书籍造福社会,专门设立印刷所,从收藏中精选了“足资身心学问”和坊间无流传的孤本、善本,聘请当时广东最有名的学人谭莹帮助料理。他翻刻了《佩文韵府》140卷,《拾遗》20卷,刊刻《海山仙馆丛书》475卷,共56种,又选刻《经验良方》10卷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掀起学习西学的热潮,潘仕成刊刻的“海山仙馆丛书》就极力搜寻汉译西方人的书籍加以编印,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测量法义》《勾股义》《外国地理备考》《火攻挈要》《全体新论》等著作。这些西方书籍对中国人认识海外世界、了解西方先进的利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实,广州刊刻书籍的大商人,首屈一指的当推伍崇曜。他作为当时怡和行的经营者,富可敌国,他不仅是商人,而且是著名的藏书家。鸦片战争期间,他还是中英交涉的主要参与者,受到道光帝封赏三品顶戴。

伍崇曜喜好结交文化人,其中谭莹就是他的好朋友。谭莹在执教粤雅堂期间,深感本省版刻不多,外地贩运到广州销售的书籍,价格昂贵,普通学子无力购买,于是广泛搜集,精心考究,并向伍崇曜推荐刊刻。伍祟曜在他的鼓动下,致力于搜书、藏书、刻书,聘请谭莹作为搜集评判书籍的顾问,在粤雅堂辑书校书,又专门建立一座远爱楼,作为藏书之所。

伍崇曜在搜集刊刻过程中,特别重视广东地方文献整理,首刊《岭南遗书》62种343卷、《粤十三家集》182卷、《楚庭耆旧遗诗》74卷。应该说,一个士人若能拥有这些书籍,则“粤东文献略各”。他又校刻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他就这么长期坚持不懈,“零珠碎璧,集腋成裘”,终于完成《粤雅堂丛书》,凡200余种,1200多卷。辑刻之书,涉及经史考订、天文、音韵、乐理、金石、算书、地理、诗文集、人物传记、书目等,对古籍的保存与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伍崇曜从l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开始辑刻《岭南遗书》,直到1863年(清同治二年)逝世止,刻书持续了30余年,成为清代广东乃至全国著名刻书家。张之洞把伍崇曜辑刻的《粤雅堂丛书》和安徽歙县鲍廷博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江苏吴县黄丕烈辑刻的《士礼居丛书》、江苏金山县钱熙祚辑刻的《守山丛书》,等量齐观,赞扬说:“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氓。”

光绪年间出版的《广州府志》称赞说:伍祟曜的《粤雅堂丛书》与潘仕成的《海山仙馆丛书》,“并为艺林所重。自此,广州学者不出门,而坐拥百城矣”。

伍崇曜、潘仕成等一批粤商贾而好儒,以商养文,精印古籍,对广东乃至中国文化事业的耕火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他们刊印的这些书籍,仍是文献中的瑰宝。

文化的传承最终要落实在教育上,所以粤商衣锦还乡后造福桑梓的首要方式就是兴办教育事业。

不少粤商,哪怕是起步不久,有不多的资本,就会考虑到投资办教育。深圳办教育出名的,如利焕南,那规模愈办愈大,小学、中学一直到专科都有;广州的贺惠山,其岭南学院已是上万学生了…

一位建筑业的老板,他原先的老本行就是教师,而且是高深的老教师。在教师贬值之际,他逼不得已离开了老本行,下了海。当初他想显示一下知识并非无用的,于是从兴宁到了深圳,开始了创业,可他包下的稍大一点的第一项工程却还是学校的,连朋友都认为他犯的是“职业病”。因为学校穷,报价多不了,没什么赚头;而且要求又高,学生安全第一,这成本便上去了。他开口报价7万,连校方都感到吃惊,因为别的建筑队报的是30万。可他7万硬是拿下来了,且把那300米的围墙造成园林式的优雅亮丽的围墙,一时在教育战线传为美谈。于是来了第一单上千万元的大工程,当然也是学校的。一座科学楼落到了他手上。人们纷传,一位老牌大学毕业的兴宁粤商,打的是服务校园、价廉质优旗号,做得真是出色。这回他也不负众望,硬是凭这一工程,拿下了同行们艳羡的建筑行业优质工程奖。最终,他“为自己”建起了学校。

用他的话说:“这是我的老本行,除去十几年建筑老板的经历,我有26年的教龄,再除去‘文化大革命’十年和这个那个运动,实际教书的时问不多,没有教够‘瘾’。其实,我是很钟情于这个职业的。”

也许,当初“下海”时他便不曾想脱离这一教师职业,所以已下了决心,一日有了钱,自己办学,提高教师的地位——这个他自己任董事长的学校,自是重金延揽人才,以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管理团队。

粤商以温文尔雅的“高消费”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把文化与财富结合起来:文化创造财富,巨额财富反过来推动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进而造福万代,世代传承。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销售胜经:销售精英的10项修炼  阴棺借道  大明败家子,家父平江伯  我的科技图书馆  重生95:开局忽悠毛子卖装备  重生后我拥有无限火力  不一样的犹太人  心理学与藏心术  离婚后我成了顶流游戏制作人  可怕的福建人  中基层管理者统驭力法则  女人气场修习术  坐断满江红  成为星际首富从修仙开始  星际超越者  这教官哪找来的?这也太变态了  小马宝莉:永恒守护者  做一个会说话的女人:跟凤姐学口才  说话办事心计学  老六老师:我受的罪,你们得加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

武侠小说一二看书网33言情网开心小说网随梦小说随梦小说网青帝文学网要看网奇书网书香小说网TXT小说网寻书书眼看书小说网眼看书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