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文联副主席 甘灵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皎洁的月光、稀疏的松影、宁静的山涧、悠悠的清泉,漾漾地流动。我读李文的诗歌,有这样的感觉。李文的诗歌清新、自然、真诚、坦率,没有为写心事强说愁的做作。
“为了舌尖的一点儿蜜咽尽了生活的苦所谓人生就是从针眼穿过不说疼。”多么勇敢,哪怕用百分之一的甜蜜,换取百分之九十九的疼痛。这就是诗人李文的《人生》。
对于爱情如此,对于生活与工作也如此。
历尽千帆永少年!每一个诗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的自己,永不老去。那是诗人的灵魂,与自己对话、为自己而活着。那个少年,为人间书写直白的情诗;那个少年,总在心灵一隅,与现实抗争,与命运较劲,与岁月逆行,最终与自己和解。这大概就是李文希望通过诗歌来传达的讯息。
与其说我们缅怀青春,不如说我们缅怀爱情。面对爱,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去体验。读李文的诗歌,可以窥见他的爱情观。在李文看来,爱首先是勇敢、执着、信念与情怀,这正是李文的可贵之处:“明知相思的路永无尽头却仍用一根根香烟去丈量就这样将一个又一个夜晚送到黎明的门槛。”(摘自《你的名字》)其次,爱是朦胧的、隐秘的、羞涩的,这正是它美好之所在:“半夜雪还在下我不敢确定你是否坐在窗前听雪可我多么想对你说说十里之外那个叫刘湾的小村绝对没有我们白吉村的雪大。”读《刘湾的雪》,可以领略少年爱情,仿佛一朵独立枝头初露的蓓蕾。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在《有一天》这首诗中,他愿意化作空气,成为你的呼吸,愿意变成你漂亮而幸福的鞋子,哪怕被压得喘不过气,也愿意像风一样带走最后一枚落叶,拿走你的悲伤。爱,更需要长情与专一:“我拒绝给一朵花写诗我不知道要对自己折磨多久才能爱上别人。”《拒绝》诱惑,是爱的忠诚。但爱同时也是孤独:“我独自面对七只醉倒的酒瓶我坐在一只空酒瓶里和你说话 给你唱歌。”(摘自《今夜》)这种孤独与甜蜜,是爱的孪生姐妹,相随相伴,选择爱,同时也要接受它们。爱,需要克制,更需要懂得遗忘:“你是我的老车站我却只能在想象中抵达你。”“我承诺你要捧着鲜花归来可回来的路多么漫长我的旧皮鞋上落满了疲惫的灰尘。”读《老车站》《奔跑的火车》,可以读到爱而不得的遗憾,相见不如怀念的无奈。
诗人李文有难得的人间清醒。“在尘世我是多么轻 多么细小的风都能让我摇晃我左手抓一把爱,右手抓一把恨保持身体平衡。”(摘自《人啊》)有时,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总结,那么精准,仿佛举起重锤,在你心弦上轻轻地那么一击,让你战栗、共情。尤其是他对灵魂的鞭挞与拷问,毫不留情:“身体和灵魂 这一对宿敌相互诋毁,妥协,纠缠不休低就低到地上 高就高过天堂。”(摘自《兄弟》)好一句“低就低到地上,高就高过天堂”。我们有时卑微,有时高尚;我们有自己的坚持,也有生活的软肋,有时我们爱自己,不可一世,有时我们恨自己,卑鄙自私。
对于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间而言,生活是百无聊赖的。面对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诗人有诗人的抗争,并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如《静坐》,表达了诗人哪怕离经叛道,举止荒诞、怪异,也想挣脱生活牢笼束缚的渴望:“我常常在一首诗中阴谋和一个长相平凡的女子私奔这和爱情无关/我不爱她 也不爱自己/我只想让认识我的人感到吃惊 不解 措手不及……/我会恶狠狠地想生活我终于……”
面对谣言盛行、恶意中伤,人们往往束手无策。当一些人对正常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产生误解、歧视或偏见时,诗人李文以敏感的神经与言简意赅的表达,为那些被误解的人正言:“在这首诗里我要为你们一一正名那些被侮辱的词语小姐 朋友 诗人……我要为你们重新命名。”(摘自《幻想》)在那些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面前,有没有发声的勇气,这也是诗人的责任与担当。
悲悯之心是诗人应有的特质。最浩大的悲悯应是对大地、森林、树木、海洋、地球、人类、动物,对万事万物的悲悯。这是一种忧患,一种大爱,一种关切。在李文的诗歌《人说》中,我读到了这种悲悯,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尚义街》里,我读到了对小人物生活艰辛不易的悲悯:“我梦见一只老鼠灰黑色的皮毛小小的老鼠在午夜过街。”在《西域歌者》,我读到了对西北苍凉与对小市民苦中作乐的悲悯。
当然,也有对自己一地鸡毛的生活的悲悯。
诗集的第三辑“一封家书”中收集的诗歌,都是诗人李文与故乡人事物的情感羁绊。对于父亲,他写道:“父亲不知道那时候 他就是一座山。”(摘自《父亲》)对于母亲,他写道:“母亲啊母亲您选择了呵护和喂养您选择了我像大地选择了幼芽。”(摘自《梦中的选择》)对于妹妹,他写道:“在山地帮母亲干农活的妹妹常常让我想起风中的小草面对小草一样无助的妹妹我却没有能力为妹妹遮挡故乡的风沙。”(摘自《妹妹(一)》)是的,曾经有无数个类似家庭,用妹妹的辍学务工,换取了读书的机会。而当我们步入社会,却并没有能力去回馈这样一种付出。那时,心中除了羞愧,便只有歉意。好在日子还长,你还有机会,这也是一种幸运。对于弟弟,他写道:“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孩子而曝晒在异乡工地的弟弟是让父亲最最揪心的那株。”(摘自《庄稼》)此时诗人心中应是深深的心疼:“每一个游子都在与故乡相反的路上向故乡接近。”
(摘自《游子》)脚步走在与故乡相反的路上,情感与精神却越来越靠近故乡,这几句诗,替万千个游子说出了难以言喻的感受。离开故乡的人,都是“粘在老屋泥墙上的旧报纸被命运抠下来 带离故土多少年过去了上面依然是这个村子的老新闻”(摘自《白吉村》)。旧报纸与老新闻,是游子与故乡最贴切的关系。对于远在异乡学习工作的游子而言,李文对乡音有着深厚的情感。诗歌《方言,故乡》写道:“方言,多像一个刚刚入城生活的男子身着西装,但脚上穿着母亲做的布鞋但这温暖多么奢侈,两个在异乡说着方言的人……用黄金的词语造一座宫殿用一季一季的野草为思乡招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也正是大移民的四十多年。对于有幸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一代人而言,怀旧差不多是每一个人的通病,而诗人,因为有了这个病灶,诗歌才更有滋味儿。其实这不是怀旧,一定程度上,是诗人的根与魂,是诗人对生养他的土地的依恋。正是那一方脚下的土地,奠定了诗人诗歌的底色、锁定了他语言的基因。
心若安处是故乡。诗人在新疆生活了十五年,早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后期的诗作,虽然为数不多,仅占作品总数的五分之一,但从这些诗作中不难看出,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事物,它们的脾性、特质已植入他的骨髓。《七月的西域》他这样写道:“不远处,叶尔羌河混浊、迅猛在奔跑中压抑着低沉的嘶喊——”其实,嘶喊的不仅是叶尔羌河,还有诗人自己。人到中年的那份沉重、压抑跃然纸上:“这是西域,从清晨打开,到深夜合上……时光带不走一片落叶,只会带走破碎的自己。”(摘自《七月的西域》)诗人将自己在清晨打开,到深夜合上,一遍遍翻开过往,撕扯、审视。那个不再喜欢自己的中年人,有着破碎的情感与心灵,但最终,他与自己和解、治愈在浪漫的西域七月:“这是七月,绿洲大片的绿,纷纷扰扰这是七月,天空湛蓝,流云像悲欢……这是七月,是万寿菊肆无忌惮盛开的季节……”
(摘自《七月的西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生命体验:当你置身浩瀚的苍穹之下,茫茫的戈壁荒漠之中,感觉自己渺小如同蝼蚁或沙尘?
当你的思绪泛舟时间的河流,感觉自己细微如同浪花或水滴?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外部环境,此时青春远去,爱逐渐消退,生命也将日渐凋零,你的精神是否会出现巨大的空洞与虚无?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慌的事情。作为诗人的李文,他的感受更甚。诗歌《七月纪事》他这样写道:“古丽,今夜如此安静你像静夜中的一座孤岛那个在想象中登陆的人死于想象/……/古丽,这是空空的戈壁需要这一世的寂寞衬托出巨大的空今生和来世无法填满的空。”然而,李文是幸运的。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是一个人幸福的前提与基础。他是如此的坦诚,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过往与每一次成长。他有幸福可以回味与咀嚼,使他不会被这种空洞与虚无所吞噬。诗歌的结尾他写道:“古丽,请把我的名字拿走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一个没有名字的人,爱过三个下落不明的女人。”
李文高中、大学时期的作品比较直抒胸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他后期作品有了一定的变化。情感表达更为隐晦,文字内涵更为丰富、有力,更能抵达读者内心,唤起共情。
比如《懦弱的恰叶》。这首诗的诗眼在于“懦弱”二字:“人世多么美好可是夜多么长啊。”两句诗十三个字,胜过千言万语,道尽人间百味,人世百态,耐人寻味。“人世多么美好你的笑靥……和泪水足以让一个懦弱的恰叶死一次再活一次。”这既是爱的力量,也是文字与诗歌的力量。
让事关生死的大事,如此轻又如此重。
人到中年,诗人李文对于生活、对于情感、对于现实命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公平是一碗清水你抢我夺谁能端得平/几个争执的人商量着要砸破这只碗。”(摘自《公平》)“砸破这只碗”短短几个字,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何必成就他人,不如砸破希望。尽管如此,他仍对美好事物怀有永恒的期盼。此时,他显得更为清醒、坦然与淡定。
他渴望博爱、仁义与公正。正如《春天》:“还是春天好啊:暖和又不会嫌弃哪条虫丑陋也不会遗忘一根卑微的草。”
《风吹过》中他这样写道:“风吹过,什么都没说时间带来的,时间会带走风吹过人间草木/……/百年之后只有草木,依然在风中轻摆/……七月,所有的花都盛开了我不忍心写出凋零。”
行走,才是诗人的生命,也是诗人的成长。李文经历了他该经历的生命体验。陕西西安、云南、上海、浙江、宁夏、新疆泽普,诗里有他颠沛流离的困倦。当然,也有他安身立命的小幸福:“命运,请轻一点儿对我敲打生活这辆车太颠簸我需要抱紧自己才不至于散开。”(摘自《请求》)幸运的是,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泯灭诗人的心性。他一直珍藏着感恩。《成长记录袋》:“良心做证:它里面记下的全是感恩而那些刻意的伤害我早把它交给了没心没肺的时光……/谁活着都不容易 活着的人都是勇士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如果死亡有一天带走了我的肉体请你打开它:里面只有一颗心因为无力负担对人类阔达的怜惜而微微颤抖它曾经热爱万物它依然眷恋着人间烟火。”从少年到中年,这个成长的过程,是诗人不断审视、不断妥协、不断删繁就简,最终走向平和的过程。《照镜子》:“这张像被黑板擦一样的世事/擦干净了表情的脸这双曾经明亮的眼睛/被欲念一盏一盏熄灭/……/时光以残忍的方式在一个男人的身上成功地/实现了和平演变。”这是一种接受时光的洗礼知天命的平和,也是一种对青春流逝的坦然。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刀客麻子娃 荣枯的乡恋 法律的悲悯 蓝月亮 红月亮 满门抄斩后,我入宫为后夺你江山 尘缘 我们的心灵史:叶橹对话录 氪命就能提升境界?我直接速通成神! 淡淡的心空 重启春光 写本杂录(聚学文丛) 石库门味道 重生之叶氏帝国 最后的握手 我妈妈是超人 丰德园 川北叙事 冰山笔记 红楼梦中的“红”人 无以为名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