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对于这起「清朝第一贪污大案」,乾隆曾无奈地点评说:「甘省王亶望侵冒监粮诸弊无人不知,而事未败露,竟无一人首先发觉,可见外省官官相护,牢不可破,实可寒心。」
这桩大窝案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就开始了,隐匿真相长达七八年,期间许多官员调任或升迁离开甘肃,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举报。
事情源起于「捐监」。
科举是清朝人做官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些人考不上秀才,没法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还可以通过捐钱或捐粮取得监生(国子监学生)资格,称为「捐监」。成为监生后,便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考举人,进入官场;也可以靠监生的资格进一步加捐官职,连试都不用考就能做官。
这么一说,大家就都知道捐监是富贵子弟进入仕途的捷径了。这不仅影响国家的正常选官制度,制造社会不公平,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带坏官场和社会风气。所以清朝像前朝一样,对于捐监都有许多约束规定,通常也只在小范围内实施。即便如此,乾隆登极后,还是觉得影响不好,下令在全国停止实行捐监。
但是,对于甘肃这种穷省而言,停止捐监之后,地方财政少了一大块收入。为了解决当地灾荒和军民的吃饭问题,朝廷户部每年都要向甘肃拨银100多万两。
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请求皇帝在甘肃个别最穷的州县恢复捐监,理由是,甘肃地瘠民贫,经常闹灾荒,百姓要靠政府的接济度日,而甘肃官仓储备的粮食向来不足,如果能够恢复捐监制度,官仓的粮食储备就不成问题了,朝廷也能省去一年100多万两的财政转移支出。
当时管理户部的是大学士于敏中。于敏中认为可行。乾隆遂听从于敏中的意见,同意在甘肃部分地区恢复捐监。
但因为捐监的猫腻太大了,乾隆特别叮嘱勒尔谨:
第一,银子相对更容易滋生腐败,因此捐监只能捐粮食,不能捐银子;第二,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一定唯你勒尔谨是问。
为了确保甘肃捐监成为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不致发生变质,乾隆亲自挑中了一个人到甘肃主持这个事情。这个人,便是浙江布政使、代理浙江巡抚王亶望。
王亶望根正苗红。他的父亲王师,是乾隆树立的廉政典型,官至江苏巡抚,在官场和民间有口皆碑。王亶望本人是举人出身,考不上进士,就以捐纳的方式步入仕途。他的仕途起点正是在甘肃当知县,并以清廉勤政、捐资兴学为人称道,颇有乃父之风。一路从山丹(今隶属甘肃张掖市)知县、皋兰(今隶属甘肃兰州市)知县,干到了兰州知府,又升任浙江布政使,代理浙江巡抚,官运亨通。
王亶望曾两次觐见皇帝,乾隆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第一次说「此人竟有出息」,第二次朱批「王师之子,将来有出息」。所以,这次甘肃恢复捐监,乾隆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个「有出息」的王亶望。
王亶望遂从浙江被调任为甘肃布政使。
但这次人事任命,君臣之间可能出现了一些误会。
乾隆的本意是,这么重要的职位,事关捐监制度恢复的试验田,一定要派靠谱、有能力的官员去才行,这次任命体现了朕对王亶望的重用。
可王亶望并不这么理解,明明自己已经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富裕省的代理一把手了,突然之间被平调去穷僻省,这是万岁爷对我的执政能力不满意还是咋的?
所以王亶望到甘肃走马上任后,极力要表现自己的能力。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在王亶望上任仅仅半年后,乾隆就收到了这名「有出息」的官员的奏报。奏报说,甘肃在六个月内捐监生员19017名,共收到粮食827500石(1石大概相当于120斤)。
这个数字把乾隆吓了一跳。要知道,当年全年,户部报捐的人数才11739人,而甘肃这个穷地方,半年就有19017人捐监,这也太神奇了吧。
乾隆于是向陕甘总督勒尔谨提了下面几个问题,要求他务必查实作答,解释清楚。
甘肃那么穷,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半年就有近两万人捐监呢?
甘肃当地产粮都不够本地人吃,又怎么有80多万石余粮来捐监呢?
如果半年就收了80多万石粮食,照这个趋势,年复一年,官粮储量越来越多,到时变质了怎么办?
……
勒尔谨此前已经跟王亶望勾兑过了,实际上这两个数据都是王亶望严重注了水的浮夸数据。王亶望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想通过政绩来邀功,博取尽快升官,于是在捐监的数据上虚夸了两三倍。事实上,乾隆三十九年全年,甘肃捐监人数只有7455人,捐监收入换算成粮食也仅为30多万石。
不仅浮夸虚报,王亶望还说服勒尔谨突破「捐粮不捐银」的底线,擅自将捐监改成只收银子。原定每人捐粮43石就可获得监生资格,王亶望把43石粮食改成47两银子,另外加收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老公是鉴茶达人 南风知我意 怎样判断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 穷人变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七年之痒 你听过小孩说的最可怕的话是什么? 包袱 追妻 安然无恙 看守所里的生活是怎样的? 消失的爱 穿书:我真不是来救赎反派的啊 爱人出轨后我跳楼了 你人生中太晚明白的道理是什么 ? 拉萨青旅,我那些乱糟糟的事 江湖疑案录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是啥? 我和尼禄姐姐的XX交易 我是京城第一美人 睡错洞房娶对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