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章 皇室的珍宝(第4页)

过了400年后,楚威王将和氏璧赏给了相国昭阳,却被昭阳不慎给遗失了。50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以500金买下和氏璧,从此被赵惠王所占有,之后就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直到61年后秦灭赵,和氏璧便落入了秦王嬴政的手中。秦王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改定制度。选用和氏璧,命廷尉李斯制作皇帝御玺,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由李斯篆书。秦始皇想让这块玉玺也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只当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把“传国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经过大小百余次的奋战,用了4年的时间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起汉王朝。刘邦即皇位时,就佩戴着“传国玺”。西汉时,“传国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见玉玺上已碎一角,不得已派人用金修补,但终于留下缺痕。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到了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口井中有五彩云气,急忙派使人入井,在井下发现了一宫女,此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他派人在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是用正当途径得来的,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19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2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300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到了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朝统一以后,将传国玺收入宫内。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朝也随之灭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进入唐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甚是高兴。

到了唐末,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纷纷而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到了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并把它送至朝廷。经13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去世。“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蒙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到了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后来被颇好考据的高宗皇帝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由此,历经2000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的“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被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得宝即得国,失宝即失国。”“传国玺”既然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守国之宝,也就注定了它被争夺的命运,在这颗小小的玉玺上上演了一出出朝代更迭,祸福交织的历史话剧。

那么,“传国玉玺”到底流落到何处了呢?目前有两种推测: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掠夺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8.西汉黄金蹊跷消失

西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黄金,是秦汉时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讨论,秦汉黄金之多令后世惊奇,但到了东汉年间,黄金却突然消失,退出了流通领域,人们开始在商品交换中以物物交换,即使黄金赏赐也极少见了。为什么巨量黄金突然不见了呢?后世学者对此作了种种猜测和考证。

黄金是一种金属元素,色泽呈黄色而得名。又因其稀有,不易提炼,故而珍贵,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货币流通功能。流通中常以金条、金锭等形式出现。人们以其打制的饰品象征着尊贵、富有,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西汉时期,黄金是主要的流通货币,朝廷对诸臣的赏赐、馈赠动辄以千万斤计。黄金在当时不论是用来商品交换还是赏赐,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朝仪,得赐黄金500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千克;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受赐黄金20千克;王莽末年,府藏黄金以万斤为一匮,尚有60匮,他处还有数十匮……这些都足以见证秦汉时期黄金之巨。

然而到了东汉年间,黄金却突然退出了流通领域,商品交换又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换,以黄金作为赏赐也愈来愈少。西汉那些数量甚巨的黄金到底去了哪儿呢?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大量输出国外

这种观点认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即通过对外贸易的扩大,大量输出到境外,但是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其一,虽然西汉时期虽然黄金是重要的对外交易货币,但更多的是物物交换,再加上当时的对外贸易兴起时间不久,规模有限,因此外流的黄金数量并不多,只有少量流到西域、南海各国,用于购买了璧玉、珠宝等。其二,当时跟汉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他们还认识不到黄金的价值,对黄金的需求量也不大。其三,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向西方国家的大量输出,大量的黄金输入到了西外政府。如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产品,用大量的黄金作为交换。

(2)大量用在佛事上。

这种观点认为,黄金大量用于佛事是其消失的原因。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处广建寺庙、塑像,大到通都大邑小到穷乡僻壤,所有佛寺无不用金涂刷。加之风俗奢靡,用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就把西汉时期大量的黄金消失殆尽。但这种说法明显缺乏说服力,第一违背历史,第二有悖情理。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遣使至西域求佛法,此后佛教开始在中国内地传播,可见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建朝四十多年后的事情。西汉时期的佛教在中国还未站稳脚跟,无法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神仙思想相提并论,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所以也很少用黄金塑像,即使有一些使用了黄金,其数量也很小,不至于使大量黄金突然消失。因此西汉大量黄金的消失并不是用于佛事的结果。

(3)埋藏在地下

此观点认为,大量黄金被埋葬在地下,以至于东汉后突然消失了。唐任伍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到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于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战国至西汉时期,大批商人们以贱买贵卖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而封建统治者则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国家大部分黄金,人们纷纷贮存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呆滞窖藏,如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东汉时窖藏黄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坞于眉”,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而且从后来出土的钱币看,中国历史上窖藏金银珍宝数量之大确实惊人。那么,为什么大量黄金被储存而没有被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黄金的商人贮藏黄金来备用;二是西汉末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窖藏了大量黄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从而使其窖藏的黄金如纳粹德国隐藏的巨量黄金一样,无从可考。两种观点是否有一定的依据呢?对于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是科学家们对地球黄金开采的预测。他们认为:有史以来人类在地球上共开采了9万吨以上的黄金,而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6万吨,其余3万多吨都藏在地下。而且考古工作者也不断发现地下埋藏的西汉黄金。以此为证说明西汉大量黄金突然消失,只能是一些人藏于地下,后因战乱或人祸,藏主或亡或逃,从而使藏金失传。到这个时候,西汉黄金消失之谜似乎可以解开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并不一定能站稳脚跟,因为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大量黄金的金库总是要有一定痕迹的,所有的黄金拥有者,决不会因一场战争或一场天灾人祸后,都死去或忘记自己的财宝所在。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导致大量的黄金被随葬在墓里。西汉时期朝廷规定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供宗庙,三分之一用以赏赐、馈赠那些忠于汉王朝的文臣武将和敬待外国来宾,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以营造陵墓,构建第二世界。而黄金作为当时财富的象征,其三分之一用于随葬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个推理和今日科学家的预测也不谋而合。说因厚葬而随葬了大量黄金,但事实上许多厚葬的墓自埋葬日起就已成了盗墓者的目标,总会被掘墓贼发掘出来的。另外还须注意的是,埋葬于地下的并不只是黄金,还有有银、铜等其他珍宝,为何单单黄金奇迹般地没有了呢?况且黄金本身是不会风化或氧化的。

那么西汉的巨量黄金到底去哪儿了呢?另一种最接近事实的说法是,西汉时期所说的黄金其实并非真金,而是黄铜。认为西汉时期人们习惯用“金”来称呼钱财,因此极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黄铜称作“黄金”。理由如下:

(1)汉时黄金的开采和提炼能力远未达到大量产出的要求。黄金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其稀少和开采成本太高,以西汉当时的情况,不可突然冒出那么多的黄金;

(2)我国生产黄铜的开采冶炼始于西汉,由于受技术的局限,数量甚少,因此极有可能铜被等价成金。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铜的价格越来越低,铜也不再等价成金。西汉时期数量巨大的“黄金”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3)西汉大量黄金的突兀出现,也显示所谓的“黄金”就是“黄铜”。西汉之前,甚少大量黄金的记载,西汉之后亦然。为什么偏偏西汉突然出现了这么多的黄金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以铜为金”;

(5)据史书记载,刘邦登基之初,居然连四匹毛色相同的辕马也找不到,但同时又有刘邦赏赐百金的纪录。仔细想想不合情理,刘邦都穷到那份上了,他出手能有那样阔绰吗?唯一的解释就是其赏赐的是铜而非金。

(5)西汉把黄金称为“赤金”,而把黄铜称为“黄金”。汉武帝在“金屋藏娇”中的金屋就是赤金箔贴成的。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把黄金叫“赤金”,二是皇家也把金箔贴的房屋视为高档奢侈品,又怎么可能拿千金万金上十万金的赏人呢?

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认定,西汉大量黄金突然消失的原因,不是因为输出境外,也不是佛事消耗,更不是埋在地下,而是那些所谓的“黄金”根本就不是真“金”,而是黄铜。

热门小说推荐
少年武仙在都市

少年武仙在都市

一个大学毕业生,因机缘巧合,获得一本残缺的武学秘籍和一个奇怪的玲珑宝塔。自此以后,他的人生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军列阵

全军列阵

世上真的有龙,又名为天子,掌天下权势,龙皆有逆鳞哎嗨!都是我薅的。...

旷世神婿

旷世神婿

岳母好女婿,求求你别离开我女儿岳风,把我们洗脚水倒了。什么岳家柳家岳风柳萱...

午夜开棺人

午夜开棺人

棺材镇可咒人数代的奇葬白狐盖面腐尸村可使人永生的镇魂棺郪江崖墓所藏可致阴兵之牧鬼箱成都零号防空洞内的阴铁阎王刃开棺人的诡异经历,环环相扣步步惊心,为您揭开中华异文化诡事!...

出魂记

出魂记

百度各大贴吧以及LOL盒子论坛一天回复破三万的神贴!直播玩游戏时认识了一个妹子,约出来见面后,吓尿了。...